德国政治分歧难掩 极右翼崛起背后的冲动与理性

亚太日报

text

大选结束,德国政治分歧并未尘埃落定。极右翼的崛起成为热点话题。

德国东北部城市什未林是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梅-前州)首府,也是德国极右翼政党活跃的基地之一。本次德国联邦议会选举中,梅-前州投向极右翼政党选择党的选票比率不低,将选择党推入议会。正当德国各大媒体近日呼吁警惕极右翼政党选择党的威胁时,什未林的一些市民却在庆祝选择党的选举胜利。

前往什未林,近观支持选择党的人们,发现他们冲动与理性复杂交织,显露出对未来的彷徨。

第二次胜利

什未林所在的梅-前州人口165万,在德国16个联邦州中人口密度最低,经济主要以旅游业、农业为主,发展程度显著落后于西部联邦州。

首都柏林到州府什未林,不通德国城际快车,需先坐捷克的过路列车,再转乘地区间慢车。什未林市并未有德国大城市选举期间的浓厚政治气氛,市中心老城区在晚8点左右就已行人寥寥,或许任何气氛都谈不上。

联邦议会选举已经结束,城区内竞选海报并未撤掉。虽然选民人口相对不多,这里仍是主流政党重点争取的阵地:对基民盟而言,这是总理安格拉·默克尔第一次担任基民盟州主席的地方,被视作她的“政治故乡”。对社民党而言,这是该党应该开拓的土地,其增强社会公正加强基建投资的主张,本应吸引梅-前州为数不少的中低收入阶层。

但是自2015年难民危机爆发以来,基民盟和社民党等主流政党在梅-前州遭遇极大冷落。2016年9月,梅-前州议会选举,选择党成为赢家,得票率高达21.4%,成为州议会第二大党。

本次联邦议会大选,可谓选择党在梅-前州的第二次胜利。什未林市及附近选区中,投向选择党的选票比率在大约20%,远高于选择党在全国的得票率12.6%,成为选择党的“票仓”。

什未林市民说,基民盟和社民党先前在什未林密集安排了大规模的竞选活动。不少活动遭到极右翼政党示威人群包围,大量警察须在会场外维持秩序。值得注意的是,示威并非只有选择党支持者参加,现场还有更多德国国家民主党等类似新纳粹政党的支持者。相较于国家民主党的主张,选择党反而显得“温和”。

第三种声音

谈到选择党在联邦议会选举的结果,其支持者洛蒙娜并不意外。洛蒙娜告诉记者,她希望政府能够收紧难民政策,至少要甄别进入德国的难民身份,不要混入恐怖分子。

洛蒙娜说,她看到电视里报道部分移民曾在2015年跨年夜在科隆犯下性侵罪行后,就决定投票给选择党。她说,她对移民没有意见,但“当(外国人)占了多数,对国家就不好了”。

现年58岁的历史学者克里斯蒂安·哈特曼则是选择党的坚决反对者。他告诉记者,他的父亲曾是纳粹政府国防军防空部队的士兵,在西线作战后撤退到易北河一线梅-前州附近,亲眼目睹战争和纳粹政府排外思想所带来的灾难。

哈特曼认为,基民盟等主流政党领导的政府或许没有管理好难民。但是如果交给没有任何施政经验的选择党,德国的未来只能更糟。

不同于洛蒙娜与哈特曼两人的立场鲜明,社会活动家史蒂凡不认同选择党的理念,却投票给选择党,或许这代表了并非简单支持或反对选择党的“第三种声音”。

史蒂凡说,她希望打破德国政治一成不变的状况,现在看,民众真正关心的诸多问题,主流政党没有积极回应。她认为,选择党进入议会是一个给主流政党“改变”的信号。“选择党得票不会超过绝对多数,不会成为执政党,作为反对党发出不同的声音是很重要的。”

“长久以来,主流政党的声音主导一切,选择党进入议会,会激活平淡的政局。”史蒂凡说。

(来源: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