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王静文
本周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一改2月以来的波澜不惊的局面,走出了一波强势升值,中间价连续升破6.30、6.29、6.28关口,创2015年8•11汇改以来的新高,离岸即期汇率和在岸即期汇率也连创新高。由于这一波升值发生在中美贸易摩擦升级的背景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1980年代日元在美元逼迫下的升值,甚至出现了新版“广场协议”的说法。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首先,这一波人民币升值是美元贬值的必然反映。3月21日美联储加息之后,美元指数即开始走弱,主要原因是市场认为美联储今年加息3次的表态不够鹰派,“买消息,卖事实”的市场交易推动美元指数走低。加之特朗普总统随后签署了针对中国的贸易备忘录,拟对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中美贸易摩擦骤然升温,触发了市场的避险动机,导致避险资产(如日元和黄金)大涨,美元指数则顺势走弱。美元指数从3月20日的收盘价90.43跌至3月26日的89.07,跌幅约为1.5%。根据人民币定价规则,美元指数走弱必然会推动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
其次,以人民币计价的原油期货发挥了推波助澜的作用。3月26日,酝酿了一年之久的原油期货正式上线。首日交易人气飙升,成交逾2100万桶,价值183亿元,规模虽然不大,但已经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特别是来自欧洲的原油投资者大量入场,推动了人民币兑美元即期汇率的连续走高,除此之外,境外机构投资者还通过沪港通、深港通增持人民币资产,引发了将美元兑换成离岸人民币进行投资的浪潮,跨市场的虹吸效应非常明显。
可以看出,市场因素是推动近期人民币汇率持续走高的主要原因,背后并未看到官方的身影,这与1980年代“广场协议”的故事明显不同。虽然同样受到来自美国的“301”贸易大棒威胁,但当前中国的转圜余地要比当年的日本更大,人民币受胁迫而升值的可能性也相对更小。
日本当年已经进入发达国家行列,产业结构基本上已同美国并驾齐驱,两者之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而且日本由于国内市场狭窄,对于出口特别是美国市场的依赖非常严重。因此,在美国和西方大国的胁迫下,签订了《广场协议》,并主动削减了汽车等产品对美国市场的出口。
中国则不同。一方面,虽然中国已经表现出在高新技术、新兴产业方面的巨大潜力,但整体产业结构仍未达到当年日本的高度,与美国之间更是有巨大的互补性,另一方面,依托13亿人口的巨大市场,中国对出口的依赖度已经明显缩小,所以,中美之间仍然是合作大于竞争,且中方并不缺乏谈判筹码,针锋相对的贸易战爆发的可能性并不高。
事实上,经过双方的一系列沟通磋商,中美贸易战的风险已经在逐渐缓释。27日,特朗普发推文称,正与多个国家进行贸易谈判,据外媒消息中方也可提出谈判方案(包括放开证券公司外资控股限制、放开部分市场准入以及加大对知识产权保护等),中美之间可能重回谈判桌。受此消息影响,27日的美元指数已经出现小幅反弹。
尽管如此,我们仍需对特朗普保持足够的警惕。众所周知,特朗普以里根总统为榜样,而里根任上最大的功绩就是拖垮了苏联,目前特朗普已经将中国作为主要的竞争对手,并提出了一系列咄咄逼人的政策措施来遏制中国(包括贸易制裁、对台政策、对朝政策等)。这是一个崛起中的大国与守成大国之间必然要发生碰撞,躲无可躲,所以,即使与美国达成短期贸易和解,我们也要做好更长期的战略部署。
以原油期货为载体争取大宗商品定价权,进而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就是一个重要途径。基辛格曾言,“如果你控制了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了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人;如果你控制了货币,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原油期货在中美贸易争端过程中推出,或许不仅仅是一个巧合。除此之外,我们还应更好地利用国内市场,通过扩大进口、推进改革、加强对核心技术研发等,继续增强自身实力,进一步摆脱美国的挟制。
作者简介
王静文
盘古智库研究员、民生银行研究院宏观经济中心
(来源:亚太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