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家峡水电站“体检医生”:“上山入地”提数据保大坝安全

中国新闻网

text

刘家峡安全监测员们就像是大坝的“体检师”一样,深入大坝地下20米处提取数据,以监测大坝安全。图为晋洁(中)和工友正准备进入大坝。 高展 摄

中新网兰州9月23日电 (高展 艾庆龙)“医生是为病人把脉,我们则为大坝‘体检’。”刘家峡水电厂水工分场观测工晋洁在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说,他们通过观测大坝的变形、渗漏、环境量等数据,就是为了实时掌握大坝的“健康”情况。

眼前的晋洁,一头短发,皮肤白净,头戴蓝色安全帽,身背30斤重的监测仪器,常年行走在刘家峡水电站大坝的各个监测点之间。

晋洁和工友们正在进行1631坝基垂直位移测量。 高展 摄

位于黄河上游的刘家峡水电站于1958年9月开工兴建,是我国自行勘测设计、制造设备、施工安装、调试管理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以上的大型水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防凌、灌溉、航运、工业及城市供水等重要功能。1969年4月1日,刘家峡水电站第一台机组并网发电。大坝的安全直接决定着下游数百万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观测工作自该工程施工开始同步进行,为大坝定期鉴定提供科学依据。

大坝共有770个测点,27个监测项目(其中460个测点为内部观测)。自动化监测涵盖率为90%,并随着设备的增多,逐步实现自动化。

晋洁正在进行HB01漏水测量。 高展 摄

“部分人工监测点所处环境恶劣,比如阴暗潮湿的廊道,高耸陡壁的山坡,都有监测点。”晋洁说,除了每个月要进行两次巡回检查以外,还要根据监测项目类型,定期开展人工观测。

这天,晋洁所在的观测班要前往坝体内部,开展基础廊道的漏测量水和坝基垂直位移的测量工作,为大坝“例行体检”。一行人背着几十斤重的设备,沿着边坡向远处走去,旁边就是雄伟壮观溢洪道泄洪景观,他们显得那么弱小,可就是这样一群人,在幕后数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地守护着大坝安全,保障大坝安全运行。

近乎垂直地的浆砌石斜坡,他们熟练地攀爬而上,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处有一道铁门,进入后里边一片漆黑,紧接着是深达20米的折叠型铁楼梯,偶尔还有水滴落下,观测工们打开手电摸黑下行。“我们现在的头顶就是大坝的溢洪道,正前方就是水库,这里湿气太重,照明电路经常发生故障,所以只能靠手电筒照亮。”晋洁一边走一边说。

越往下行周围越黑,气温也越来越低,约莫下行一刻钟,观测工们才到达副坝廊道内,这时大家纷纷从背包里掏出来棉衣穿在身上。“廊道里阴暗潮湿,待几分钟只会觉得凉快,如果像我们这样待几小时,棉大衣就是防寒必备品。”晋洁说道。

稍微整理下装备后,一行人便开始前往第一个观测点提取数据。第一个观测点是进行漏水测量,晋洁从随身包里拿出量杯和秒表,开始认真记录水滴流量。“这项监测主要是计算大坝坝体渗漏水情况,数值在稳定范围内,那证明该处是安全的。”晋洁解释道。

晋洁记录完数据后,众人又开始下一个点监测,漆黑的廊道内,只有观测员们手电筒的光亮在不停地向前移动……跑尺、照灯、司仪、读数、复颂、记录,每到一处观测点,众人都有序、规范地进行着。

大约四个小时左右,众人才完成廊道内所有监测工作,乘坐电梯上到坝顶。晋洁说,“这还算轻松的,像坝顶视准线观测项目,都是全班总动员,为了避免大气折光的影响,确保数据准确,只能在夜间进行。就算在冬天零下一二十摄氏度的条件下,观测工也得趴在地上读取数据。”

“也没什么辛苦的,老师傅这么干,年轻人就这么学的,一代一代都是这么传下来的。”晋洁笑着说。

数十年如一日,几代观测人在坝体上监测着数百个点位的细微变动情况。从2001年开始,人工观测工作也逐渐被自动观测仪器所取代,大大减轻了工作量。

刘家峡水电厂副厂长李孝仁介绍说,自从建厂以来,河床中心的最高断面监测点上下游位移年周期弹性变形幅度为1厘米左右,这些变形量对于这座坝基宽度117米、坝高147米的巨大建筑物来说几乎微不足道。

“国家能源局大坝安全监察中心每五年要对大坝进行定检,2019年,刘家峡大坝经过了第五轮定检后被评定为甲级坝。”李孝仁说,这说明经历了50余年的刘家峡大坝依然坚固、安全,它离不开每一位观测工的辛勤付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