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萬日本"蟄居族"為何不敢走出家門?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宅家、不上學、不工作、不與外界接觸、性格內向、不合群、沉迷動漫和遊戲……被打上這些標籤的日本年輕人有個共同的名字——“蟄居族”。據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道,日本政府2016年最新調查顯示,目前,年齡在15歲至39歲,過著“蟄居”生活的日本年輕人達到54.1萬人。雖然,“蟄居族”現象已在日本社會“蟄伏”了二十多年,但是至今仍是一個討論不盡的話題。

“閉關”4年只因闖蕩失敗

日本著名劇作家岩井秀人坦率地說,自己從16歲時就“宅”在家裡,拒絕出門。此後一直過了4年的“閉關”生活,直到20歲才結束。“我15歲時想出去闖一闖,但是最後闖蕩失敗。這件事讓我對這個世界的信念都垮掉了。”

日本著名劇作家岩井秀人曾經也是一名“蟄居者”

如今在日本,像岩井當年一樣“家裡蹲”的年輕人不在少數。這些人被稱為“蟄居族”(hikikomori),它是日本健康、勞動、福利部創造的一個術語,用來定義那些至少有6個月足不出戶、不與外界接觸,不上學、不工作的群體。

不單單是心理疾病

“蟄居族”這個名稱可以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但是,這一存在了二十多年的社會現象,日本國內至今仍在探討它的生成條件以及這一群體到底應該被如何定義。

“蟄居族”已經成為日本存在了20多年的社會現象

“我們認為,‘蟄居族’產生的背後既有個體的精神心理層面的因素,比如與抑鬱、焦慮等情緒有關。同時,這一現象也和文化、社會的影響不無關係。”九州大學教授、神經精神病學家加藤孝宏說。“通常來說,這些人的適應力比普通人差,一旦這種‘突變’發生在他們身上,他們往往會覺得被壓得喘不過氣來。”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學者安迪·弗隆則把日本的“蟄居族”現象與日本經濟興衰聯繫起來。在安迪·弗隆看來,上世紀80年代的“泡沫經濟”時期和隨之而來的90年代的日本經濟衰退,這一變化切斷了“好分數—好大學—好工作”的“傳送帶”,使日本年輕人失去了父輩所擁有的“終身制”工作,轉而迎來打短工、打零工的短期就業局面,由此帶來強烈的不安全感。“蟄居族”、“飛特族”、“啃老族”都是日本經濟衰退在社會領域中的投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