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医疗队医生:“听说由我们负责 患者情绪平稳多了”

北京青年报

text

在防护装备上写“有事找我”的北京医疗队医生接受本报特派记者专访

“听说由我们负责 患者情绪平稳多了”

关注肺炎疫情

昨日是北京医疗队进驻武汉协和医院西院的第二天,截至当天下午3点,已接收确诊患者24人。据了解,目前有4名患者病情较重,包括一名年过八旬的老人。老人在入院时一度出现了呼吸困难的情况,经过一夜的治疗,其各项生命体征已较为平稳。在隔离病房内,首个班次接诊的世纪坛医院领队丁新民将一句“有事找我”写在了自己的防护装备上。昨天,北京青年报记者对话了这位“找事”的医生。

此外,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近期将新开设一个病区,专门收治疑似病人。由于疑似病人需要单间隔离,该病区预计最多收住20人,如果确诊,将会转至其他楼层的病区。

首批患者情绪稳定

北青报:首批收治的病人情况如何?

丁新民:我是呼吸科医生,参加过几次大的救灾行动,所以这次申请参加驰援武汉的医疗队。在我值班的时候,收治的患者年龄从30多岁到70多岁,其中有两人病情比较严重,包括年龄最大那个,他本身的基础病也比较多。

北青报:目前患者情绪怎样?

丁新民:他们到病房后,一开始是比较茫然和焦虑。我们首先进行了心理安抚,解释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现在到哪一步。然后告诉他们,这里是北京医疗队负责,物资很充足,肯定能保证他们的需要。这之后,患者们的情绪就比较稳定了,也很配合医护人员的工作。

因为是第一班,护士年纪比较小,我怕有突发情况,就在自己防护服头套上写下“有事找我”几个字。患者看见了,还有人跟着念了一遍,我说对,“有事找我”。这对患者的安慰挺大的,让他们安心。

采取“分类检伤”交替接收病人

北青报:对于首诊患者,采用了怎样的治疗方案?

丁新民:我们尝试采用了部队“分类检伤”的处理方法,交替着接收病人。如果还按照常规方式,一个一个收治病人,全面了解各种信息,可能下一个病人要等很久。所以我们要尽快掌握病人生命体征,如果情况不稳定,就迅速处理,包括氧疗、补液、退热等方式。我们收治的病人,不超过10分钟就有医生查看,半小时用上了药,病人心里会比较有底。

北青报:目前,一些前期收治过病人的医院,已经总结出了一些治疗的流程,我们在参考的基础上,是否会进行新的尝试?

丁新民:是的,我们也会在治疗上提出一些个人建议,比如是否采用雾化吸氧等方式,会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北青报:北京医疗队和武汉本地医生如何分工?

丁新民:在具体接诊过程中,北京的医疗队主要负责诊断和用药,配合我们的本地医护人员,大都不是呼吸专业,他们负责医嘱病历的录入。这些医护人员虽然很年轻,但干劲儿都很足,对治疗的贡献很大。

画漫画提示采血正确站位

北青报:目前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怎样?

丁新民:我们每个班次是6个小时,加上前后的准备和清理时间,要8个小时,接下来的强度可能会更大。体力如果跟不上,就会出现精神压力。紧张焦虑也可能导致操作的不规范,带来风险。所以我们医院要求,每天要在群里进行汇报,情绪上的问题也一定要说出来。

北青报:在首日值班结束后,您画了幅漫画?

丁新民:漫画的目的是为了提醒护士,采血时站在患者头侧,与患者同向。由于传染病主要是靠呼吸道飞沫传播,正对着,气流是很强的,所以不能像常规操作那样。 文/本报记者 刘汨 摄影/本报记者 高曌

疫区日记

被汗水浸透的运动裤

昨天下午,来自同仁医院的男护士韩遵海已经结束了值班,从隔离病房走到了缓冲区。相比其他人有些疲态的步子,韩遵海步履轻盈,好像还有使不完的劲儿。护士长带他来武汉也是这个原因,体力好,同事们都说36岁的人,跟个20多岁的小伙子似的。

在缓冲区,医护人员们已经脱掉了防护服,在这里要经过几次消毒洗手后脱掉头套、口罩等防护用品。也是在这里,大家发现,韩遵海穿的运动裤的上半截已经变了颜色,完全被汗水浸透。

韩遵海说,刚进隔离病房20多分钟,他就已经感觉到裤子湿透了。按理说,防护服里面本该套上单薄一些的手术服,但为了节省物资,他还是穿上了自己的运动裤。

完成最后的消毒后,韩遵海走出缓冲区,此刻,他想赶紧找瓶水解解渴。为了避免在隔离区中途上厕所,从早上到下午,他一口水都没有喝过。

文/本报记者 刘汨

摄影/本报记者 高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