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卡的真相:偏好投票制与政治正确下的一场游戏

亚太日报

text

本来准备好好来讲一下奥斯卡的壹哥,在最佳影片颁给《水形物语》的时刻,突然就没了讲的兴致。

壹哥前天睡得很晚,因为就要颁奖了,兴奋得睡不着。

但是昨天依然早早地爬了起来,早早地守在电脑前,靠自己四级水平的听力看直播。不为别的,就为了第一时间看到《三块广告牌》得奖的消息。

但是结果你们也知道了……

在这里,壹哥首先要向《水形物语》表示祝贺,最佳导演和最佳影片被收入囊中,这是奥斯卡上份量最重的两个奖。

但是壹哥还是要对《三块广告牌》表示深深的惋惜。

不光是壹哥,昨晚上的推送中,有接近90%的粉丝朋友们预测的奥斯卡最佳影片是《三块广告牌》。

而公众号“桃桃淘电影”甚至还“皮了一把”,发了一篇文章叫做《恭喜<三块广告牌>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配了一张自己p的图……

大家对《广告牌》的爱,爱得艰辛,爱得深沉。

当然了,作为一个电影类的公众号,解读一下这个获奖结果还是必须的。各大公号已经把各个奖项八了一个遍,这里,壹哥不作赘述。

今天壹哥想讲的, 就是这个最佳电影是怎么产生的

很多人在问,为什么?呼声最高的电影,为何总是得不到最终的大奖?

这涉及到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评奖机制。

奥斯卡奖正式名称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奖项由学院会员投票产生,这也就是为什么所有的获奖者上台先要说一句 “thank you,Academy” (谢谢你,学院)。

这个学院由来自电影各行各业的6000多名会员一起组成,按照专业领域分成各个分支。不同的奖项,采用的是不同的评选机制。

其中最佳影片最特殊,需要全学院6000多名会员一起来投票。

而投票采取的,是“偏好投票制”。

偏好投票制的原理很简单,就是大家按照对电影喜欢程度的递减,写下“喜欢no·1,喜欢no·2……”以此类推。

奥斯卡最佳电影的选出,需要进行两轮偏好投票。

首先要选出提名影片。

电影获得奥斯卡提名的资格,需要在洛杉矶的商业影院中放映一周,然后把文件交给学院。

然后由学院中的会员开始进行提名投票。

提名影片的评选规则是: 这部电影得到了超过总人数5%的“喜欢no·1”。 换句话说,有5%的人把它当做去年最喜欢的电影,它才能获得提名。

这里就容易出现一个误区了:可能会有朋友以为最佳影片的提名数量是学院规定好的。

其实不然,学院只是规定了最佳影片提名数量的上限。之前这个上限是5部,从2010年起,这个标准放宽到了10部。但是被提名的前提一定是“高于5%”,所以就会出现每年提名影片数量不一定的情况,今年是9部,往年还出现过6部、7部。

讲清楚了提名规则,来讲讲怎么获奖。

提名结束后,要学院全体会员一起来从中投票选出最佳影片,这里同样采取的是偏好投票制——也是看某部电影得到“喜欢no·1”的数量。

这个数量超过了会员总人数的50%,它才能得奖。

如果学院会员总人数按照6000计,就意味着得奖影片必须得到3000以上的“喜欢no·1”。

要命的来了。

如果没有任何一部电影达到这个标准,那么就要淘汰掉得到“喜欢no·1”最少的那部电影。

举个例子:电影《一二三》只得到了600个“喜欢no·1”,占比最少,电影《一二三》就被淘汰。

然后会发生什么呢?这600个人的第二选择,将会直接变成他们的第一选择。

如果这600个人中有300人的“喜欢no·2”是电影《四五六》,那么《四五六》就凭空多了300票。

然后再进行第二轮计票,再淘汰得到“喜欢no·1”最少的那个倒霉蛋,把它的票加在这些人的第二选择头上。

直到有一部电影最终得到的“喜欢no·1”超过了50%,奥斯卡最佳诞生。

而如果,太多的NO.2变成了NO.1,最终的结果就有可能不是大家最喜欢的电影。

偏好投票制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它只需要一次投票。

但它也存在一个问题: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也许最重要的是第一选择,第二选择可能没那么要紧。

更关键的是,好莱坞游说团的存在。

好莱坞的游说团又是怎样一个存在呢?

看过美剧《纸牌屋》的朋友们都知道,在美国的政治选举中,“游说团”的力量相当强大,也许坐下来一杯咖啡的时间,三寸不烂之舌的说客就可以左右一个州长的人选。

好莱坞也一样。在奥斯卡奖投票前,6000名学院会员要观看所有提名电影。而说客们表面上要完成的任务,就是要**“确保所有会员看过所有提名电影。”**

这个确保过程中,就有很多的操作空间了。

要知道,说客是制片方花高价请来的。曾有人透露,说客陪看一场电影要收费2000元以上。这个钱要花到刀刃上,所以会员们在观看影片前后,一定会得到这些说客大量的洗脑攻势。

所以就算你坚持“喜欢no·1”是你最喜欢的,那么“喜欢no·2”受到点游说的影响,有什么奇怪的呢?给点面子嘛,又不违背自己的初心,何乐而不为。

这还只是从规则来说,更不要提这所有的规则后面,有多少看不到的纠葛了。

在这种情况下,有多少的“no·2”,变成了“no·1”呢?

细心的朋友一定发现了,好莱坞近些年的最佳影片,越来越政治正确了。

2017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

这不是巧合。在昨天的文章中我已经提到了:

左翼、自由派、支持同性恋平权、支持女权主义、支持有色人种、捍卫美国国家利益。这些元素很可能会左右一部电影会不会受到学院的欢迎。

因为学院是好莱坞的学院,奥斯卡,是美国的奥斯卡。

2018奥斯卡最佳影片《水形物语》

完全不提电影艺术上的好坏,观察《水形物语》:反种族歧视、关爱少数人群、反冷战、女性崛起、黑人……如果加上同性恋元素,就齐活了。

再加上导演是墨西哥人,而好莱坞最恨的人特朗普正在美墨边境建墙……

最政治正确的,是电影里多次出现的对好莱坞黄金时代的致敬,这个太要命了!

反观《三块广告牌》呢?不得不承认,它已经在尽量地政治正确了,电影里面出现了两个黑人角色,都是好的不能再好的正面角色。

而电影里女儿被性侵致死,正迎合了去年好莱坞声势巨大的“反性骚扰”活动。

但是相较《水形物语》,《三块广告牌》故事还是太“南方”,太“保守”了。

山姆·洛克威尔饰演的那个种族歧视、同性恋歧视、施虐成性的人竟然转变成了一个好人,这怎么能接受!

以及一个退伍的美国大兵竟然是强奸犯,这个也是不太符合美国形象的。

在这种情况下,它失手,壹哥虽然不能接受,但确实是意料之中了。

行文至此,壹哥不想多说什么。只有一句话献给《三块广告牌》:

你是无冕之王,全世界都知道!

(来源:壹条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