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锐评丨抹黑“一带一路”的美国政客自取其辱

text

美国国务卿蓬佩奥当地时间25日起对印度、斯里兰卡、马尔代夫和印度尼西亚进行访问。不少分析人士认为,鼓动这些国家与美国一起对抗中国,是他此访的主要目的。事实上,这并不出乎意料。纵观近期蓬佩奥在多个国际场合的表现,攻击抹黑中国一直是其热衷的话题。特别是他不断散播所谓“一带一路”倡议制造“债务陷阱”的谎言,妄图阻止相关国家与中国展开合作,激起国际社会普遍反感。事实证明,蓬佩奥的挑拨离间之计不仅没得逞,反而成为其“撒谎外交”的又一例证。

众所周知,“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给国际社会提供的全球公共性产品。截至今年5月,共有138个国家、30个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这是国际社会用实际行动给“一带一路”倡议投出的信任票和支持票。然而,面对这样一个当今世界最受欢迎的公共产品,抱持冷战思维的美国政客酸水直冒,炮制出所谓“债务陷阱”的谎言,企图破坏国际合作机遇。在美国大选将至的当下,这个荒诞说辞再次被一些美国政客利用,成为他们制造反华议题、转移国内矛盾的工具。

人们看到,蓬佩奥近期访问欧洲以及参加多个国际会议时,反复恐吓相关国家,称中国利用贷款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债务水平激增,进而掉入“陷阱”等等。但这些抹黑之词,相关国家并不买账,甚至当面就给驳了回去。比如,克罗地亚总理安德烈·普连科维奇本月初在与蓬佩奥会面时,高度赞赏“一带一路”倡议,称“中国是一个全球行为体,他们很有智慧,设立这样一个与中东欧国家保持关系、政治对话和经济框架的形式”。斯里兰卡总统戈塔巴雅近日再次表示,所谓中国为控制斯里兰卡设下“债务陷阱”的说法不属实,中国为斯里兰卡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曾在采访肯尼亚总统肯雅塔时多次围绕“中国债务”做文章,结果遭肯雅塔直接反驳,“我们是从中国借了钱,也从美国借了啊”。柬埔寨新闻部长乔干那烈在社交媒体上发文怒斥说:“美国到处警告第三世界国家关于‘一带一路’倡议制造债务陷阱的可能性。你是否把我们当作连债务陷阱都一无所知的白痴?”显然,蓬佩奥之流炮制的所谓“债务陷阱”谎言早就被国际社会看穿,碰了一鼻子灰。

“一带一路”参与国家到底有没有掉入所谓“债务陷阱”?事实是最好的证明。自2013年提出该倡议以来,中国始终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基础上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开展合作,在力所能及范围内提供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的援助,有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广受各方欢迎。相关数据统计显示,在有关地区和国家债务中,中国合作项目债务占比很小,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因为与中国合作而陷入所谓的“债务陷阱”。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截至2019年底,有40%非洲国家陷入债务困境,但多数国家的债权人是欧美国家银行、企业等。这意味着,如果真的要说是谁把非洲国家拖入债务陷阱,那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难逃其责。正如津巴布韦主流媒体《先驱报》所指出,美国才是“债务陷阱”的始作俑者。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也加重了许多发展中国家还本付息的负担。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中国一方面积极发起和参与二十国集团的“缓债计划”,将帮助多达73个最贫困国家管控新冠疫情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努力推进“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基建项目,为发展中国家赋能造血。今年1至9月,中国企业对境外部分地区和部分领域的投资逆势上扬,其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增长明显。这充分表明,“一带一路”倡议不是制造债务困局的“陷阱”,而是解决“发展之饥”的“馅饼”。

△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正式开通运营

就在蓬佩奥展开南亚之行的同一天,巴基斯坦拉合尔轨道交通橙线项目正式开通运营。这是巴基斯坦第一条地铁线,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巴经济走廊首个签约实施的大型轨道交通项目。该项目在建设期间为当地创造了7000多个工作岗位,运营维护阶段还将创造近2000个就业机会。除此之外,中老铁路和万象—万荣高速公路,将分别于2021年底和2020年底建成通车,这将改写老挝没有现代化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历史,帮助老挝架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动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西班牙《起义报》网站日前发文指出,“一带一路”倡议是开放且不断发展的实践综合,不应按“权力游戏”对其误读。文章还指出,美国政客将中国视为威胁,使得越来越多的猜疑和不满蒙蔽了他们的双眼。欧盟智库专家佐格普洛斯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蔓延期间,“一带一路”倡议将是促进经济恢复增长的重要推动力。

对世界而言,“一带一路”究竟意味着什么?过去7年的实践已经给出了答案。蓬佩奥之流再怎么挖空心思攻击抹黑,都注定徒劳。如果他们自己吝惜拿出真金白银帮助发展中国家建设基础设施、促进经济发展,那么就做好旁观者,别再干挑拨离间、阻挠别国发展的勾当。自己做不到却不让别人做,这种损人不利己的小人心态实在太阴暗,只会自取其辱,遭到全世界唾弃。(国际锐评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