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围“芯迷宫”:技术向左,市场向右?

中国经营报

text

突围压力之下,规模急剧增长的中国半导体产业来到了十字路口。

《中国经营报》记者注意到,自年初截至10月以来,全国新增芯片企业注册量已达1.2万家,同时已有近万家企业变更经营范围,加入半导体、集成电路相关业务。目前,全国共有芯片企业总数近5万家。相较之下,上世纪90年代我国年增芯片企业总数不到百家。

几近指数级扩张的背后,资本的激励被归为主因。今年7月16日,被视为中国半导体业“全村的希望”——中芯国际(688981.SH)在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上市,开盘市值便超过7000亿元。

令人咂舌的数字凸显了举国资本对于中芯国际的期待。由于其主营业务与目前全球第一大芯片制造商台积电(NYSE:TSM)类似,且其掌握的芯片生产工艺已达14nm,是国内最大、技术最先进的芯片代工企业,因此中芯国际被视为中国突破芯片断供的秘密武器。

而从更宽泛的视角看,倾国之力投注以中芯国际为代表的半导体企业,则被看作依靠技术驱动产业的缩影。面对华为断芯危机,中国一直在寻找破解“卡脖子”的办法,为了迅速弥补短板,由国家主导大力投资攻坚芯片生产与制程技术,一时成为共识。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据媒体报道,至今短短一年多时间里,分布于我国江苏、四川、湖北、贵州、陕西等5省的6个百亿级半导体大项目先后停摆。烂尾潮下,反思的声音渐起,呼吁产业放弃追求投入高、回报周期长的技术创新路线,回归商业需求驱动,壮大市场份额以换取追赶时间与空间,成为硬币的另一面。

两种截然不同的理念,也再次将产业应如何发展的困惑抛诸舆论: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对于危局与机遇并立于前的中国半导体业而言,路线共识已经变得愈加重要。

重回“技工贸”与“贸工技”之争

“这两种思路,其实三十年前就有了,前者是‘技工贸’,后者是‘贸工技’。”上海芯翼信息科技市场总监陈正磊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彼时这两大技术路线也是业内争论的焦点,前者典型代表是华为,后者则是联想。

记者了解到,所谓“贸工技”,即企业经营过程中的贸易、生产、技术三大环节。“贸工技”与“技工贸”二者之别在于企业在战略布局中对于三者的重要性排序。

在“贸工技”企业,市场排在第一位,不仅生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技术研发的方向也以市场需求来驱动;而在“技工贸”企业中,技术研发创新则占据首要位置,生产和贸易都必须服膺于技术研发成果,并负责推广后者。

1994年,通过汉卡、程控交换机、微机起家的联想风头正盛之时,两大核心人物柳传志与倪光南却就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时任总裁的柳传志主张发挥中国制造的成本优势,加大自主品牌产品打造,以图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而总工程师倪光南则主张倾力走技术路线,选择自研芯片作为主攻方向。最终倪光南出走联想,柳传志胜出,并将“贸工技”的烙印深深刻入联想的公司战略中。

而几乎同一时期的华为,则在早年依靠“引进产品,国内推广”的代理战略发家后,逐渐放弃了“贸工技”路线,转而将营收所获取资金中的相当比例用于技术研发。从1993年成功开发第1块数字ASIC芯片用于建立华为口碑的首款产品——C&C08交换机后,华为坚持不懈地走“技工贸”路线,由此开启了问鼎全球通信市场的征程。

时至今日回首,两大路线的结果已然摆在眼前。因此,作为身处其中的企业方代表,陈正磊也更倾向于“技工贸”的发展方向。

“芯片是技术路线快速迭代,知识高速更新的产业,摩尔定律驱动的每18个月,都会给产业带来一次技术跃迁。而快速的技术跃迁,有机会将更多的从业者拉到同一或者接近的起跑线。那么,在前沿技术的大力投入,就有助于我们实现产业的弯道超车。再配合规模庞大的中国市场,所带来的强大市场培育力,形成全球领先就成为了可能。”陈正磊表示。

CHIP全球测试中心中国实验室主任罗国昭则认为,如今中国半导体产业更倾向于谈技术路线,与其说是在两条路线中做出了理性的判断,毋宁说更像是无奈之下被迫的选择。“在目前的地缘格局背景下,我们只有走这条路才能在未来存活。”罗国昭告诉记者,走商业需求之路也许更可能在短期内活下去,但在现状下,尤其是近两年发生的事情,让我们只能走技术突围这条路。

对此,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教授、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副主任高旭东的观点则更为鲜明。“长期以来,我们在半导体产业发展上战略存在的失误,就是一直过度依赖外部力量,认为只要花钱就可以买来技术,而没有真正认识到有可能出现的制裁。”高旭东表示,中兴通讯与华为的遭遇应该让产业界明白,在国际贸易当中,自由市场规则在很多领域是行不通的。

而对于商业驱动的必要性,高旭东也认为无需强调。“商业社会从来就是依靠市场驱动。”高旭东向记者指出,当前半导体产业发展路线的主要矛盾并不在此,还是应该重点强调技术驱动。

市场与技术并不矛盾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过程中,记者注意到,对于集成电路行业属于典型的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行业这一点,多位产业界人士都拥有共识,但在由此而认同“技工贸”路线合理性的同时,不少专家亦强调,集成电路产品的市场化程度极强,需要企业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开拓市场。因此,“市场”在技术驱动的过程中不可偏废。

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认为,从国家层面来讲强调技术研发,从市场来讲强调短期盈利,两者并不矛盾。“从历史经验看,我们往往是在技术上突破一点点,然后国外对我们的限制就放松一点点,那么市场份额这方面也会跟着受益扩大。

“我认为两种观点是对立统一的。”赛迪顾问集成电路产业研究中心副总经理滕冉向记者表示,集成电路细分市场众多,下游应用是驱动集成电路芯片研发的主要因素,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自动驾驶等新型下游应用的快速崛起,势必会对上游的集成电路产品产生旺盛的、复杂的、多领域的需求,这恰恰是需要中小微企业快速应对的,在细分的利基型市场与龙头企业错位竞争,最终在我国形成大中小微企业融通发展的新格局。

TrendForce集邦咨询分析师姚嘉洋也认为,对于半导体产业而言,并不能绝对断言技术高于市场或者市场高于技术。他认为,这两种发展方式在某些特定应用下需要根据半导体元件的类型来决定。

“例如笔记本、智能手机、服务器市场所需要的处理器或是GPU,从现在的市场需求来看,这类芯片都无法摆脱对先进制程的依赖。”姚嘉洋指出,而部分半导体元件如MOSFET,虽然也应用在笔记本、智能手机和服务器上,但这类产品无需依赖先进制程。值得注意的是,MOSFET的进入障碍较低,投入的从业者较多,也极易出现杀价竞争的情况。

TMT独立分析师付亮也是技术与市场路线应同时兼顾的支持者。“市场驱动还是技术驱动,并不能简单说选哪个。”付亮表示,从生产角度看,目前芯片产业已经是一个高度细分的产业,包含许多复杂环节,其中的一部分环节,我们已经具备了国际领先水平,而有些则差距非常明显。而在这些不同的环节,我们应该秉持不同的策略。

“一种是我们原来就特别重视,但受时局影响而发现需要投入的研发力量并不大,且我们也有足够能力实现,但之前由于国际产业链没有成熟,我们没做的领域,另一种是像控制芯片这种我们技术非常成熟的领域,但原来在产业环境下,我们自己没有太多投入的领域,这两块实际上都具备了规模投入的条件,我们就应该适当投入。”付亮表示,这部分因为同时有国内和国际的需求在,我们可以快速生产然后投放,在短时间内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回报,那这些项目就不应该放弃。

而在那些卡脖子的难点技术环节,付亮认为,也要根据不同的技术周期以及产业特点,有选择性地逐步突破。“但绝对不是全部都做。”他向记者强调,中国自己再造一条全线的芯片产业链,一是没有任何意义,二是可行性也不大,因为从经验来看,没有其他国家可以做到这点,包括美国、日本也都从未做到过。

在日前举行的“2020世界半导体大会·高峰论坛和创新峰会”上,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魏少军明确表示,技术和资本对于发展半导体产业缺一不可,而目前国内半导体产业的问题在于资本和技术还未形成双轮驱动,“美国之所以能长期位居领袖地位,根本原因在于他们有很高的研发投入,再加上市场份额很大,有很高的毛利。这些利润投入研发,保证技术领先。技术领先产品就好,能占据更大市场,获得更高的毛利,他们走向正向循环。”魏少军分析道。

重技术的关键在于用好投入

而不管是技术驱动还是市场驱动,在产业界看来,由政府主导的更多产业投入最为关键。“没有投资就没有科研,这个技术也出不来。”高旭东指出,单纯的市场驱动在卡脖子问题上是失灵的,而后者单靠市场机制与企业也无法解决,因此必须有更强大的力量来支撑。“不一定说要国家来主导,但至少是国家大力支持下才能做到。”高旭东直言。

滕冉则强调,大力投入资金研发和产业化先进制程对于集成电路产业至关重要。“目前全球几家企业具备先进制程的制造能力,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拥有和掌握先进制程能力必不可少,主要的承担主体应该是行业龙头企业和国家主要科研力量,要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持续的投入、跟踪、研发和迭代,才能逐步缩小与先进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技术差距,更好地实现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集成电路产业新格局。”滕冉表示。

在罗国昭看来,政府主导产业投入是很多国家的经验,尤其是在半导体领域具有先发优势的发达国家。“不说欧洲,单说美日韩,每个国家和地区在推进一个产业成为世界垄断或者优势产业的时候,都经历过这个过程。”罗国昭以美国国家宇航局举例称,这便是典型的将资金分给企业去研究,最终依靠企业研发出的技术,在整个民用行业里产生影响的模式。

“这就是一种变相的产业扶持。”罗国昭指出。任何一项高技术,尤其是像半导体这种一次性投入太高,没有任何企业靠商业利益能回本的时候,就一定要依靠国家投入扶持,再推动产业优势集群,最后变成优质行业。

魏少军则更是直言,目前中国半导体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企业研发投入总体不足,即便现在有些企业研发投入已达到20%以上,但是体量太小,仍然无法实现完全正向的循环。魏少军表示,希望政府在研发上有足够投入,资助国内芯片企业研发最新技术,提升产品竞争力。

而面对国家资本主导所带来的芯片公司扎堆入局、烂尾等产业乱象频发的现状,多位产业人士认为,这是产业探索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不可因噎废食,但也应该在政策机制方面调整得更加严格,堵住漏洞。

“投机肯定不对。”高旭东表示,光投资了没有用,关键问题是在技术上要有突破。所以这块应是大企业主导,同时与最尖端的研究所共同驱动。

罗国昭则认为,这条路肯定会走得非常艰辛,而且投入产出比特别差。“作为后发者,在产业模式相对成熟的情况下,再怎么做也是按人家的路走,而别国已经通过专利手段或者市场布局,把好地都占了。”罗国昭强调,这时就要允许试错,但不能允许骗,国家在这个层面上要允许容错,但是要监督资金使用,目前爆出的乱象恰恰是因为国家在此前的监督不够好。

据悉,针对日前引发关注的芯片项目烂尾报道,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10月20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明确表示,个别地方对集成电路发展的规律认识不够,盲目上项目,低水平重复建设风险显现,甚至有个别项目建设停滞、厂房空置,造成资源浪费。下一步将引导地方加强对重大项目建设的风险认识,对造成重大损失或引发重大风险的,予以通报问责。

此外,姚嘉洋认为,国产芯片产业的发展除了要留意商业市场的需求外,在技术方面,还要根据芯片是否需要先进或是成熟制程,来决定整体产业的发展方向。“举例来说,显示面板所需要的驱动IC并不需要7nm或是5nm的制程,28nm制程或许就已经足够。”姚嘉洋提醒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