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票房亂象:復制線下“偷票房”雙系統

亞太日報

text

即將結束的2015年暑假,在中國電影市場歷史寫下濃墨重彩一筆。據相關部門統計,7月份全國總票房便高達54.9億元,成為中國電影史上首個單月突破50億元的月份。

電影票房火爆背後,離不開各大在線電影售票平臺的崛起和貢獻。互聯網公司的持續高額補貼、便捷的購票方式、強大的宣發支持等,都是助推票房大熱的重要因素。

不過,另一方面,因為缺乏權威機構透明公開的數據,在線票務平臺成為了院線偷瞞票房的新根據地,而隨著互聯網對於傳統行業的滲透,一些原本存在於傳統影院的現象開始出現在在線票務行業,傳統影院偷票房的“雙系統”手段也被搬到了互聯網。

互聯網成偷瞞票房新根據地

風頭正勁的貓眼電影7月公布的一項數據引發行業巨大爭議。官方稱,貓眼電影單月交易額達22億,此言一出隨即激起業界的強烈反應。

分析人士稱,已知7月全國電影總票房54.9億元,雖然未能獲取具體在線平臺占比情況,但如果按照上半年44.6%的比例計算,7月在線票務平臺票房應該在25億元左右。如果如貓眼所說,其一家票房達到22億元,就意味著微信電影票、格瓦拉、淘寶、時光網等的票房之和僅為3億元左右。

微影總裁林寧便在微博表示,7月微影(微信電影票)在萬達院線的占比為38%。萬達院線7月經營簡報顯示,萬達院線7月票房為7.5億元,也就是說微影在萬達院線上的票房就已經達到2.85億元。

在業界一片聲討質疑中,貓眼官方曾對外解釋稱,22億交易額不等於純票房貢獻,還有電影票服務費、票面費以及參與電影營銷等的所得。至於票房所得在22億中的占比,官方並未透露。

而騰訊科技搜索了目前主要的權威票房公布點後發現,均沒有網絡票務相關的詳細數據,更難以找到細分到每個售票平臺的數據。

顯然,如果官方能實時發布詳盡的權威票房數據,無疑將遏制網絡平臺電影票數據混亂的現象。

貓眼“22億事件”最後不了了之,目前依然無法定論這22億中票房有多少,但業界輿論的集體爆發也引出了一個關鍵問題:在線售票的網絡票房究竟如何計算?又如何能判斷網絡院線的數據是否真實?

一位在線票務從業者向騰訊科技解釋了網絡票房的統計方式:一張保底售價25元的電影票,無論最終賣到觀眾手裏是多少錢,電影院也固定要拿走約12元分成,在沒有任何約定的情況下,片方要拿走約8元的分成;如果觀眾在在線售票平臺上以9.9元購買到電影票,那麽剩下的14.1元則由在線售票平臺來補貼。

而該觀眾貢獻的票房是按原價全價計算的25元統計,並非是9.9元。“有的售票方會在打印出來的電影票上面寫清楚服務費,一般3元左右,這部分是不計入票房的。”上述人士表示。

這樣的票房模式讓在線票務成為了“偷票房”的新根據地。

“偷票房”,顧名思義,就是把某部影片的票房所得“偷”走,或轉移到其他影片上,或揣進影院自己腰包裏——前者往往是發行方與放映方相互串通,共同牟利;後者則是放映方私自出售不與發行方進行收益分成的電影票,獨享其成。

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7月27日公布的違規電影院名單顯示,江西兩家電影院違規使用雙系統售票,偷漏瞞報電影票房收入,同時,另外一種瞞報電影票房的方式也浮出水面。

所屬廣東大地電影院線有限公司的湖北仙桃中百影城,就在放映多部影片期間,不正當使用電腦售票系統,利用系統“訂座”方式售票,所得票房收入未錄入電腦售票系統,截留票款。

此前有網友曬出票根,其提前訂了兩張《大聖歸來》的連座位觀影票,出票後其中一張卻印的是《小時代4》。

這很有可能就是把傳統影院偷票房的“雙系統”手段搬到了互聯網上:記賬一個系統,報賬一個系統。

據騰訊科技了解,利用網絡售票“偷票房”的手段還有“捆綁銷售套餐”。例如某影院飲料賣10元,爆米花10元,在網絡票務平臺上,便有“電影+飲料+爆米花60元”的促銷。

按這個促銷方案,電影票定價應該是40元。但實際出票時,影院卻很有可能按照跟片方約定的最低價,比如30元出票,把電影票的價格攤到飲料和爆米花裏面。那這裏相差的10元利潤就成了影院獨吞的部分。

上述種種偷票房行為,最終傷害的是多方利益。對此,官方也出臺了相關規定,如《關於做好電子商務售票工作的通知》和《電影票務營銷銷售規範》,強調所有電子商務售票憑證的兌換設備,須符合技術要求,必須與影院計算機售票系統相聯;還明確提到電子商務售票的促銷活動,應以公平為原則,避免惡意競爭。

當然,業界呼聲最高還是期待專資辦等官方權威機構能及時、多維度地公布數據。

發力電影宣發及衍生品市場

對於在線票務平臺而言,大部分都是虧損運營,補貼賣票方式一度引發傳統電影行業的指責,被認為是擾亂電影定價體系。

在線票務平臺開始向電影宣發、衍生品等產業鏈相關環節發力,幫助影片進一步提高影響力,也為了打造新的收入來源。

在線票務平臺的收入來源很簡單:售票服務費。一般情況下票務平臺會向消費者收取3元左右的服務費。而現實是,僅靠服務費是難以維系在線票務平臺生存的。

目前,國內售票系統非常復雜,票房統計方面主要由火鳳凰、滿天星等售票系統在負責。作為電影在線售票的服務商,需要進入售票系統,與這些專業公司合作,並繳納一定的服務費。

據業內人士透露,3元服務費中的1元是要繳納給這些合作公司的;再加上給購票用戶發送的信息提示費用,3元服務費中的固定成本高達2.62元。而在線票務的成本還包括硬件設備和人力成本。

一臺取票終端機的造價在2萬元左右,期間還會涉及到日常維護的費用,使用壽命僅為三年左右,這些費用都需要由平臺自行承擔。

所以即便是不計算補貼價格戰的情況下,在線票務平臺也很難盈利。

盈利壓力之下,開拓相關業務成了必然趨勢。目前眾多在線票務平臺正在往產業鏈上下遊拓展,往上遊主要是參與電影的制作、發行,往下遊則是進入衍生品市場。

發力電影宣發能帶來的直接收入就是宣發費用,而參與電影的聯合出品,還可通過票房分成獲得收益。微影時代聯合出品《大聖歸來》,大眾點評聯合出品《一步之遙》,美團貓眼聯合出品《心花路放》等等都是成功的案例。

同時,各平臺開始積極試水衍生品市場。今年年初,時光網衍生品商城上線,角色人偶生產商HotToys成為時光網的戰略合作方;此外,微信電影票公開表示將和迪士尼電商品牌合作推出周邊產品;阿裏巴巴則將集合淘寶電影、天貓搭建電影衍生品平臺;美團貓眼也在近期推出了電影衍生產品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