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寫:媒體追問“微刺激”,統計局答“及時、有效”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16日電

題:媒體追問“微刺激”,統計局答“及時、有效”

新華社記者韓淼

郝王樂

王秀瓊

“這些變化說明中央一系列穩增長、促改革的政策措施是及時的、有效的。”16日,國家統計局發言人盛來運在被媒體問及“微刺激”政策效果如何時這樣說,“以後一個階段,我覺得重要的是要抓好政策的落實。”

當天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國家統計局公佈了中國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的“中考”成績:上半年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7.4%,其中第二季度增長7.5%,比一季度有所回暖。

今年一季度,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為近年來最低。4月份起,國務院陸續出臺推進棚戶區改造和鐵路基礎設施等重大項目建設,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以及定向下調商業銀行存款準備金率等一系列政策,被外界視為“微刺激”。

“微刺激”是否能產生大效果?在16日發佈會開始前的半個小時,中外記者們就圍在入口處等待報告發放,希望能儘早看到這份“成績單”。

盛來運認為,這些“預調微調”是在堅持區間調控基礎上更加重視定向調控,是一攬子的調結構、促改革、穩增長的政策措施。從二季度和6月份的情況來看,這些政策的效果正在顯現。特別是6月,不少指標都出現積極變化。

此前公佈的6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連續4個月回升至51。6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增9.2%,比5月份提升0.4個百分點。發電量、貨運量等反映經濟活力的指標在二季度也有所好轉。

“緩中趨穩”,國家統計局用這一字眼形容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態勢。

在經濟大勢趨穩的同時,結構調整也有值得關注的積極信息。上半年,第三產業增加值佔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6%,比上年同期提高1.3個百分點,高於第二產業。盛來運認為,這種變化是“趨勢性”的,意味著中國朝服務主導型經濟邁進一步。

同時,投資、消費、出口“三駕馬車”對GDP的貢獻率也出現新排名:消費支出貢獻過半,而凈出口貢獻率則是負的(-2.9%)。

結構調整過程中老工業基地省份經濟增速回落、房地產行業投資放緩,也是記者們“連環”發問的熱點。

一季度,東北地區的GDP增速在全國排名靠後,一位外媒記者問這是否會使中國經濟更加不平衡。盛來運說,老工業基地面臨的調整轉型陣痛更大,但增速放緩與這些省份主動調結構、轉方式有關。他還強調,這些省份仍具有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潛力和條件,關鍵是要頂住目前調結構轉方式的壓力。

對於房地產市場投資和銷售雙降、二三線城市房價回落,盛來運認為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去年同比基數較高,二是市場自身調整需要之下的理性回歸。

在一位記者追問房價未來走勢時,盛來運賣了個關子:“關於房價問題,你再耐心等待兩天,18日我們將發佈70個大中城市的房價數據。”(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