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太日报评论员 胡小刀
俄罗斯媒体近日以《以色列武器在印度赢了俄罗斯》为题报道称,以色列武器在印度越来越受到青睐。印度政府2017年与以色列航空航天部门的代表签署了20亿美元的军火合同,目前正在进行“长钉”反坦克导弹(合同价值5亿美元)的谈判。从无人机到侦察卫星,从导弹防御系统到主战坦克,长期处于战乱状态中的弹丸小国以色列,当前竟然走在世界军事科技的最前沿,建立起让美俄等国都叹为观止的强大军火工业,研发的武器装备也对现代战争的作战样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在强大的军火工业背后,以色列独特的军事文化功不可没。
首先是“驾驶舱里没军衔”。曾担任过以色列空军司令的内胡斯坦少将有一句名言:“驾驶舱里没军衔”。他在督导部队执行飞行训练任务时,坐在他前排的飞行员通常岁数只是他的一半,这种现象在西方国家很少出现。此外,年轻的飞行员不仅可以批评他们的上级,还不用担心因此而受到影响,“事实上,我们鼓励他们这么做,这就是我们努力营造的文化:开放、专业和包容。”正是在这种“海纳百川”理念的推动下,即便是在“怪才”亚伦•里维纳特当面拒绝担任其副手的情况下,“‘梅卡瓦’坦克之父”塔里克•塔尔少将依旧将“梅卡瓦”-3坦克的研发重任交给他。
而正是在“挑战权威”思想的驱动下,沙布塔伊•布里尔少校才能在以色列政府和阿穆恩高层反对的情况下,成功推动以色列的无人侦察机项目,为后来以色列成为全球无人机大国奠定基础;艾谢德上校才能在被时任以色列国防军总参谋长埃坦奚落后,依旧“厚着脸皮、忍辱负重”完成侦察卫星研发项目,助推以色列这个弹丸小国成为航天强国。
其次是“精英教育”。以色列国防军鼓励官兵学习不同学科的知识,即打造“通用型学霸”,如“铁穹”系统的奠基人丹尼•古尔德准将同时拥有工商管理和电子工程两个专业的博士学位。而以色列国防军精英教育最典型的案例就是“特比昂”(希伯来语中“优中选优”的意思)部队。这支部队的官兵要接受长达40个月的专业技能训练。在训练结束后,官兵们除了掌握以色列精锐伞兵部队的作战技能外,还会获得物理、数学和计算机方面的学位,以便让他们“每个人都是精英”。
正如“特比昂”部队创始人哈拉奇姆所言:“取得突破的关键并不在于人多,我们只需对正确的人进行正确的训练即可。”在成立至今的不到40年时间里,“特比昂”部队只培养了约1000名学员,但他们对以色列军火工业却做出了难以估量的贡献。在从“特比昂”部队走出的学员中,有些创建了以色列知名的防务公司,有些则在其中担任要职。“特比昂”部队学员、后任以色列国家网络局局长的伊维雅塔•马坦亚表示:“一名‘特比昂’部队学员就能对一个单位产生革命性影响,而两到三个‘特比昂’部队学员则能创造一个不同的世界。”
再次是“建设性失败”。在以色列军事文化中,不得不提的就是“建设性失败”或“聪明的失败”的理念。在每次战争结束后,以色列国防军都会展开激烈的讨论,争辩的结果对军队改革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总结前两次中东战争的教训时,以色列国防军高层提出“装甲致胜”的理念:“我们运用装甲部队犹如一支强大的铁腕,要以极大的速度和冲力,深深地打入敌人国境,不是占领敌人的阵地,而是要使敌人失去平衡,以至阵地无法防守。”
正是由于对“建设性失败”理念的推崇,时任以色列国防部长魏茨曼在上世纪80年代初才愿意给艾谢德“一个可以失败的机会”,让后者开展以色列的侦察卫星项目。同样,在1991的海湾战争中,伊拉克人的39枚“飞毛腿”导弹非但没有让以色列人妄自菲薄,反而成功助推了以色列导弹防御系统事业的发展。用铁穹系统奠基人丹尼•古尔德的话说就是:“以色列人“研发‘铁穹’系统最坏的结果是我赔上自己的前途,而研发成功则能造福800万以色列民众。既然是这样的话,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最后是“没有局外人”。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全民皆兵国家,以色列凡年满18岁的公民都必须服兵役,男子3年,女子2年。以色列独特的兵役体制对军火工业发展产生的深远影响在于,“以色列的武器装备研发人员不只是在会议室与部队官兵讨论武器研发方案,更多的时候则是在穿上军装与官兵们共同战斗时了解武器研发需求。”以色列的武器装备研发人员基本都有作战经验,并且在转为预备役之后也继续担负军事训练和实战任务,上述经历让他们能够对特定型号武器装备的“作战需求”有更为“清晰、精致和深刻”的理解。
在以色列人看来,在武器研发方面“没有局外人”。以“梅卡瓦”-4坦克研发团队为例,他们不仅基本都有在装甲部队服役经历,很多人的孩子就在装甲部队服役,其中一个人的儿子在开“梅卡瓦”-3坦克执行任务时被敌方反坦克导弹击中殒命,“我们就是一个大家庭,所以每个人都以300%的干劲、全身心地投入到研发活动中来。”以色列著名军事历史专家马丁•冯•克里菲尔德在回顾以色列军火工业发展史时感叹道:“如果一个国家95%的人都没有服过兵役或参与过任何一场军事行动,你怎么能指望这个国家生产出创新性武器呢?”
作者简介:
胡小刀(邮箱[email protected]),亚太智库研究员,在国内军事刊物上发表军事论文和译文数百篇,主要从事外军动向和反恐领域研究。
“亚太军情观察”作者均为资深军事记者和评论员,专栏紧扣全球军事热点和动态,为读者解析大国国防政策、地缘军事动向、国际军事技术、新型武器装备以及军事战略思想等。
(来源:亚太日报)
【相关链接】
亚太军情观察 | 放下身段--美国国防部发布《2017年度航行自由报告》
亚太军情观察 | 印俄关于S-400采购谈判为何陷入僵局?
亚太军情观察 | 白俄罗斯接收第二批中国轮式装甲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