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周觀中國| 中美以溫和措施緩解亞太軍事緊張

未知

text

編者按:總部位於香港的全媒體聚合平臺《亞太日報》, 20143月推出獨家策劃欄目“外媒周觀中國。通過每週定期對近30**家境外主要媒體涉華報導的梳理整合,為讀者瞭解亞太熱點、洞悉區域局勢提供獨立、獨立、獨家的全新視角。

境外媒體包括美聯社、法新社、路透社、美國《華爾街日報》、英國《金融時報》、英國廣播公司、美國之音、法國國際廣播電臺、新加坡《聯合早報》等。

【2014年4月4日至4月11日本週外媒聚焦熱點】

時政|中美關係——美國防長查克·哈格爾訪華

時政|博鰲亞洲論壇擴大政治安全議題

經濟|中國經濟改革——採用“微刺激促增長

經濟|人民幣匯率下跌並非中國人為壓低

——美防長訪華——

美防長參觀“遼寧號航母凸顯中國開放和自信

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於4月7日中午抵達青島,開始訪華行程,並於當日下午參觀了“遼寧號航空母艦。外媒認為,中國讓美國防長參觀“遼寧號的舉動凸顯了中國的軍事自信和開放。

法新社的一篇題為“中國向美防長炫耀航母的文章認為,中國向哈格爾炫耀航母,展示了中國不斷增強的軍事實力。路透社稱,允許哈格爾參觀中國唯一一艘航母,這種軍事開放的舉動在中國是史無前例的,增加軍事透明度有利於中美兩國增進兩國關係,特別是軍事關係這塊短板。

中美防長針鋒相對引發廣泛關注

4月8日,中國國防部長常萬全與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共同出席在北京舉行的媒體見面會,兩國防長在東海領土爭端問題上的意見分歧和強硬態度引發了外媒的廣泛關注。

美國 《紐約時報》 報導稱,哈格爾指責中國單方面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加劇地區緊張局勢。而中國國防部長則警告稱:“中國對東海的一組島嶼擁有‘不可爭辯的主權’,中國軍隊隨時準備在領土爭端中捍衛北京的利益。

香港 《信報》 的一篇評論稱, 哈格爾的訪華之行雖然有改善中美關係的意圖,但也流露出美對華崛起的戒心。 美國在亞太地區的戰略部署實際上是把其亞洲安全夥伴構建成針對中國的包圍圈,因此兩國之間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道路仍然充滿荊棘。

然而也有外媒對兩國關係的未來表示樂觀。香港 《經濟日報》 發文稱,雖然兩國防長針鋒相對有不少火藥味,但是美國做出強硬姿態可能並非要與中國軍事硬碰硬,也不是要為日本撐腰。文章分析,烏克蘭事件的發展超出了美國的控制,使其在國際舞臺上顏面盡失,因此美國的硬姿態是為了保住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地位。

美國 《華爾街日報》 評論稱,儘管中美之間存在深刻分歧,但是當下美國正重返亞太,努力擴大地區影響力,因此中美兩國的軍事紐帶正變得越來越重要,兩國都同意採取溫和措施,以緩解對朝關係和領土爭端引發的軍事緊張。

習近平會晤哈格爾 強調合作氣氛融洽

4月9日,中國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京會見美國防長哈格爾。習近平強調中美兩軍應堅持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原則。哈格爾感謝習近平的會見,稱此訪日程豐富,雙方進行了積極坦率和建設性的對話。

新加坡 《聯合早報》 10日發表評論稱,相較于此前哈格爾同中國防長常萬全和中央軍委副主席范長龍的直面交鋒,此次見面氣氛更為融洽。習近平會見哈格爾是更高規格的禮遇,顯示出中國對哈格爾訪華的高度重視。

—— 亞洲論壇擴大政治安全議題——

為期4天的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4月8日起開始舉行,引發外界廣泛關注。一些外媒發表文章對論壇將討論的主要話題進行了預測。

英國廣播公司8日發表文章預測稱,中韓兩國總理在開幕式後的對話以及李克強與台灣前“副總統蕭萬長的會晤將是廣受關注的兩場活動。文章稱,韓國總理鄭烘原已應邀訪華並與李克強舉行會談,這是兩國新一屆政府成立以來第一次總理級別會談,對於中國進一步加強與韓國的外交及經貿關係十分重要。而於10日進行的“李蕭會正是臺北爆發反服貿學運之後的兩岸高層首次會談,這次會晤是否會提及兩岸未來經貿合作發展前景,將是令人關注的話題。文章還預計,今年的博鰲論壇將會進一步擴大政治安全議題的討論,包括南海合作、網路安全、中美關係、APEC、跨太平洋夥伴協議TPP、WTO關係等議題將在多個專場討論會中出現。

—— 中國經濟改革 ——

中國改革措施將促進經濟增長

路透社報導,世界銀行在最新的一份報告中將中國的經濟增長預測從此前的7.7%下調至7.6%,但同時表示,中國宣佈的改革措施將有助於取得“更持久的長遠經濟增長。美國 《華爾街日報》 的一篇評論則高度評價了中國促改革、穩增長的措施,文章稱,中國新一屆政府在應對硬著陸風險方面,更多傾向於通過改革釋放市場活力,如採用簡政放權、加快審批等方式進行微刺激,致力於培育和形成更具長遠競爭力的新增長點,而不會重啟大規模刺激方案。

“十二五中期評估報告出爐 經濟結構改革任重道遠

4月9日,國務院發佈《中國“十二五規劃綱要實施中期評估報告》,提出要創新宏觀調控思路和政策組合,堅持需求管理和供給管理並重,著力構建新的內在穩定增長機制,將穩增長的著力點轉向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和改善營商環境。

路透社發表評論稱,報告顯示,中國完成“十二五提出經濟年均增長7%的目標雖無懸念,但經濟結構失衡的問題仍在惡化。這意味著宏觀政策的調控思路有所轉變,從以往過分注重調控需求端轉向需求與供給並重。這一轉變從本屆政府上任以來一直弱化經濟增速,強調增長品質,不搞大規模刺激政策上已有所體現。

—— 人民幣匯率下跌並非中國人為壓低——

據大量外媒報導,美國財政部一位匿名高級官員指責中國引導人民幣匯率的下跌,偏離其匯率市場化的政策初衷。

英國 《金融時報》 評論稱,這位政府官員的言論說明,美國擔憂中國在經濟快速放緩的情況下壓低匯率以提振出口,從而傷害到美國的經濟增長。然而實際上,中國並不打算壓低人民幣匯率以提振出口,而是希望引入更顯著的雙向波動,打擊單向押注人民幣升值的投機行為。美國 《華爾街日報》 的一篇文章則指出,人民幣匯率下跌的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貿易順差的收窄,以及投資者對中國經濟放緩的擔憂,中國只是順勢而為擴大波幅,並未刻意壓低人民幣匯率,也沒有阻止其重拾升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