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輿論:陳佐洱講話希望香港改變政治思維 把握國家機遇

亞太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全國港澳研究會會長陳佐洱20日表示,香港近年經濟及民生發展差強人意,究其深層次原因,或是特區成立以後一些重要領域未處理好香港在國家大格局中的定位和良性互動的發展,出現了兩個“化”的問題,即未依法施行“去殖民化”以及“去中國化”的死灰複燃。

香港社會各界人士指出,香港有“殖民”心態的人只是非常少數,但類似揮舞港英時期旗幟的行為,象徵衝擊中央管治權威,破壞內地與香港的感情,甚至會影響“一國兩制”前景,相信陳佐洱的說法是希望香港社會就此反思,把握國家發展機遇。

香港特區立法會主席曾鈺成表示,目前有殖民心態的香港市民屬於少數,應該不會影響“一國兩制”的有效落實。香港回歸18年,年輕人在回歸後的社會長大,對國家認識和國民身份認同,應該比殖民時代好很多。如果現在仍有少數人或年輕人認為殖民時代好,可以再教育他們。

全國港澳研究會副會長劉兆佳表示,香港近年不時出現有人揮動龍獅旗及排擠內地旅客的行為,不單會破壞內地與香港感情,更嚴重影響兩地關係,拖累香港無法更好利用國家提供的發展機遇,影響“一國兩制”前景。

劉兆佳表示,香港雖已回歸,但是一部分港人仍未建立中國國民身份認同感,對殖民管治有相當程度的回憶緬懷,部分港人甚至只認同自己是“香港人”,不是“中國人”,反映出至今仍有不少人抗拒回歸事實。陳佐洱的講話,是希望香港改變政治思維,更好地調整政策措施,回應國家提供的發展機遇,有效掌握“一帶一路”商機。

特區政府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局長譚志源表示,自回歸以來,“一國兩制”、“港人治港”和高度自治在香港都依法全面落實。雖然近年有港人拿出其他旗幟,或發表有本土主義傾向的言論,但只佔少數,大部分市民擁護香港是國家的一部分。

譚志源說,在政改方案否決後,特區政府希望集中精力在改善民生及發展經濟,相信各方都不希望持續政治爭拗,最重要的是港人要認識基本法及國家最新發展,令落實“一國兩制”等工作可更順暢。

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表示,香港近年來確實出現了本土化思想及對抗與國家融合的心態。香港已回歸祖國,不應與國家分割,特區政府也應在國民教育及中國歷史科等方面多加宣傳。

青年民建聯主席顏汶羽認為,香港與內地同一歷史、同一文化、同一種族,一脈相連,所以社會上有人提出“去中國化”是不理性和不務實的;相反,“去殖民化”則有時代需要,香港要與國家配合,把握機遇,充分發揮“一國兩制”優勢。

《香港商報》發表題為《不容“去中國化”禍港》的評論文章表示,綜觀近年香港局面,爭拗不止難得安寧,以至經濟進步遲緩、民生改善不彰,其中主要的原因之一,正是社會出現一股“去中國化”的逆流,且愈演愈烈肆意妄為,令香港寸步難移,處處掣肘,兩地關係受損,市民無奈眼看歲月蹉跎機會消逝,香港一些優勢點滴流失,在空轉之中整體競爭力不進則退。

文章指出,香港經濟體較小,腹地又在內地,賴以生存的是“超級聯繫人”的仲介功能和地位,如果脫離內地,前景如何不難設想,惟崩潰一途;挑動“去中國化”,要阻要隔,有什么好處呢?只會令港邊緣化、孤島化。然少數人“去中國化”的言行破壞力不小,容易令外界對香港產生疑慮,誤以為整個社會對這些人的危險荒唐行為持縱容態度,以至形成疏離感,對兩地關係造成負面影響。社會各界必須展現正確立場,積極主動發聲,採取有效行動,共同制止“去中國化”毀壞香港社會根本利益。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