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中英互相需要 英國應宣傳自身價值

text

中國總理李克強昨晚抵達倫敦,開始為期三天的正式訪問。李克強在英之際,多家中國企業將與英國公司簽下大額訂單,英國內政部也宣佈將進一步簡化中國訪客的簽證程序。

根據這一新規定,申請英國簽證的中國商人和遊客,很快就可以通過同一份表格,獲得英國與申根簽證。過往,由於申請程序複雜,中國遊客赴歐洲游時通常跳過英國,前往歐洲26個申根國家。8月,一項24小時的快速服務也將向中國公民開通。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並不是所有人都對這一進展感到滿意。6月17日,《泰晤士報》商業版的文章說,這一措施不過是讓兩張表格縮減至一張罷了,中國申請者仍然需要單獨向英國簽證申請中心遞交申請。

“對中國那麼龐大的一個國家來說,這可能被證明是困難的。《泰晤士報》援引英國中國簽證聯盟的話說。根據中國簽證聯盟的建議,若英國真希望有更多的中國旅客,則需要提供“一站式服務:即填一張表即可獲得兩張簽證。

但對英國內政大臣特里莎•梅來說,這可能就意味著英國變相地加入申根簽證系統。她反駁道,“擁有一個簽證系統對保護英國的邊境至關重要,我們不會通過加入申根區,讓渡控制權。

英國放棄原則?

英國廣播公司報道稱,在許多國家談起中國,人們總是“五味雜陳。在美國,自尼克森訪華起,敲打中國(China Bashing)成了每屆總統大選共和與民主兩黨人的必備說辭;在英國,雖然政治話語不如美國那麼分裂,但副首相克萊格昨晚以批評中國人權狀況歡迎中國總理,著實讓人意外。

英國左派報紙《衛報》報導了克萊格昨晚的這番評論,並在社論版中談英國該在多大程度上做出原則妥協。

1792年,喬治三世派出大使馬戈爾尼到中國,但出師不利。後來,英國官方歷史記載稱馬戈爾尼狼狽回府是因為乾隆根本無誠意與“西方蠻夷簽訂通商條約。不過,更多的歷史學家則認為,這次失利是因為馬戈爾尼拒絕向乾隆帝跪拜叩首。

《衛報》說,無論當時究竟發生了什麼,18世紀的文化差異,在今天的21世紀仍然存在,且與經濟和政治力量的內在抵觸有關。“那時,英國希望將自己的政治力量轉化為商業優勢;現在中國希望將自己的商業實力變成政治優勢。

文章說,英國需要中國的投資,也想成為中國進入歐洲的門戶,“但這裡中國的經濟杠杆並沒有那麼強,以至於英國需要作出原則妥協。

專家:英國對自身優勢宣傳不夠

在中國總理李克強訪英之際,許多英國媒體都強調中國對英國經濟的重要性以及中國對英國影響力的增長。但中英經貿專家對英國廣播公司表示,在雙邊經貿關係中,英國其實也有很大的優勢,只是“宣傳不夠。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駐英國首席代表林寧表示說,中英合作的潛力非常大,因為英國有幾個“獨特的優勢。首先,英語本身就是一個優勢。林寧說:“中國企業進入歐洲,首先會想到英國,因為中國有很多會講英語的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懂法語和德語的人就難找一些。

英國的另一個優勢是技術。林寧說:“英國畢竟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現在的技術還是相當領先。這一點英國宣傳不夠,中國不知道。其實英國有的往往是中國需要的。

林寧指出:“英國的研發力量非常強大,研發的成果非常多。而這正好是中國缺乏的。中國製造能力很強大,但自己研發的成果還遠遠不夠。

剛創刊的雙語雜誌《機遇中國》主編菲爾•沃爾德認為,英國不應顯得在經濟上依賴中國,而應該努力讓中國看到英國能夠提供的價值。

沃爾德說:“我看了中國媒體對去年12月初卡梅倫訪問中國的評論。他顯得有些卑躬屈膝,看起來讓人感到有點難為情。他說,英國沒有把自己的優勢擺在檯面上,而是給人造成這樣一種印象——“英國似乎很困窘,需要幫助。

他說:“我們應該集中精力思考我們能賣給中國什麼,而不只是夢想從中國拿到源源不斷的投資。

沃爾德認為,英國能夠給中國提供的主要是服務業,尤其是創意產業。“我們能夠向中國出口的是我們的創造力和服務,而這正是中國想要發展的東西。

中英之間相互需要

一個唱黑臉,一個唱紅臉。無論克萊格對中國有多少意見,當他的搭檔卡梅倫與李克強握手時,兩國關係看來還是十分密切和充滿希望的。

在《獨立報》經濟事務編輯Ben Chu眼裡,這反映出當今國際經濟與政治格局的變化,也因為兩國確實互相需要。“現實是,從金融方面看,英國對中國的需要,同中國對英國的需要一樣多。

這篇文章和《衛報》光談理想,不顧現實不同,作者開篇即拿經濟數字舉例:4萬億美元,即中國在過去15年以來的外匯儲備。目前,大概60%的外匯儲備是美國政府的債務和抵押貸款證券。

這些產品雖然還算安全,但回報並不高。況且,若人民幣兌美元持續升值,中國所持的美國債務將隨之貶值。“這也是為何,中國已經很久在海外尋求將其國家財富投放在實際資產上了。文章說。

這樣一來,擁有法制和穩定環境的歐美國家,自然成了中國投資的首選地。事實上,從資料來看,中國投資者還是更偏向投資美國。但問題是,美國的政治環境複雜,尤其在國會,議員們對來自中國的資本通常十分懷疑。

這時候,向以開放市場和投資著稱的英國就自然成了中國投資者的首選了。這種轉向“天時地利人和。金融危機後,英國在掙扎中緩慢復蘇。2010年聯合政府上臺後,卡梅倫承諾很快將英國帶出危機。此時,急需向外的中國資本自然找到了落腳點。

當然,在《獨立報》看來, 既然相互需要,卡梅倫也就沒有必要像讓外界感覺的那樣,為了幾張商業大單,對中國阿諛奉承。 “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英國的官員們可以在中國官員面前抬起頭來,他說,“(中英)關係是基於清楚的相互經濟利益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