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中國離全民慈善還有多遠?

text

新華社北京7月15日電(郝王樂

戴盈

李唯嘉)汶川大地震之後,中國全民性慈善有了較快的發展,但仍處於比較低的水準,離全民慈善的目標還很遠,中國扶貧基金會副秘書長陳紅濤日前在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表示。

(小標題)中國平民人均年捐贈不足2元

陳紅濤說,雖然富人的捐款捐物可能更吸引眼球,但慈善真正的力量來自平民,這一點已經在發達國家得到證明。但是目前在中國,捐贈的主體主要還是企業、企業家和名人。

據中國民政部發佈的《2012年度中國慈善捐助報告》,2011年中國社會捐款和個人捐款為267億元,89.46%為企業家捐贈,工薪階層、大學生、軍人、農民、個體戶等普通公眾捐款22.83億元,平民人均捐贈每年僅為1.76元。

網絡捐贈非常便捷。據統計,截至2013年9月10日,中國網絡捐贈平臺共籌集了5.2億元。雖然捐款的數量有了較快增長,但是網民參與網絡捐贈的比例仍然較低。“以騰訊為例,騰訊擁有8億活躍用戶,但在騰訊網絡捐款平臺上,參與人數為1600多萬人,比例僅為2%,提升的空間還很大。”陳紅濤說。

(小標題)“單位組織”仍是公眾捐款第一驅動力

陳紅濤援引《中國青年報》2010年發佈的調查報告說,“單位組織”仍然是公眾捐款的第一驅動力,約50.3%的人選擇此項,然後依次是“身邊人的帶動”、“媒體報道打動”等。

調查中,選擇捐款“總是出於自願”的人只佔28.4%,更多的人(48.1%)選擇“大部分時候”出於自願。近70%的調查對象贊成捐款要強調自願參與原則,防止用行政手段強行攤派捐款。

陳紅濤說,“被捐款”這一現象比較普遍,到現在仍然沒有太大的改變,例如很多地區推行的“一日捐”就演變成強行攤派。“全民慈善,就是要將被動地捐贈,轉變為自發自願地捐贈,快樂地捐贈。”陳紅濤解釋說。

(小標題)定期捐贈人數少

據了解,目前中國的捐贈很大部分還是以災難性事件捐贈為主,很多參與捐贈的民眾尚未養成定期捐贈的習慣。陳紅濤說,全民慈善就是要把“有災有難時的一次性捐贈,轉變為常態定期捐贈,讓捐贈成為一種習慣”。

陳紅濤統計主要的幾個網際網路捐贈平臺(騰訊月捐、支付寶錢包、壹基金、中國扶貧基金會、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後得出一個結論:目前中國內地,月捐人數在幾十萬左右,而且以月捐10元為主。

以中國扶貧基金會為例,2013年接受4000多萬人次捐贈,但是定期捐贈人數在3萬左右,佔比很小。

陳紅濤說,有沒有定期捐贈習慣是評價慈善事業發展水準的一個重要標誌。在香港地區,參與月捐的人數在70萬左右,佔香港總人口數量的10%。而在英國,有超過三分之二的捐贈人有定期捐贈的習慣。

(小標題)政府退出募捐市場已成共識

中國全民慈善發展水準低有多方面的原因。陳紅濤說,中國現代公益起步比較晚,專業的公益機構缺乏,組織經營公益項目的能力需要提高。另外,公益理念的傳播仍然不夠,公眾的慈善理念和文化還需要培養,許多民眾尚未跳出傳統慈善的救濟施捨模式。2008年是中國全民慈善的“元年”,當年個人捐贈首次超過企業捐贈,但由於公眾缺乏持續捐贈的習慣,這只是曇花一現。

陳紅濤認為,政府組織的行政性募捐對公眾的熱情是一種扼殺,很多人在“被捐款”之後體驗不好,也不知道資金去向,缺少進行持續捐助的動力。“雖然政府退出募捐市場已經成為一種共識,但是執行起來還需要一個過程。”陳紅濤說。

陳紅濤呼籲在中小學課本中加入全民慈善理念的相關課程,從小培養慈善理念和文化。同時,他認為公益組織要增強組織能力,加強與捐贈人的互動和對善款的管理,“捐款應該只是慈善的開始,而不應該是結束”。(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