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觀察|奧式“平衡”:不正確的義利觀

亞太日報

text

5月27日,在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死難者慰靈碑前,美國總統奧巴馬默哀。當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陪同下,訪問了位於廣島的原爆遺址。

文|亞太日報特約記者蔣國鵬

5月27日下午,美國總統奧巴馬參加七國集團領導人會議後,從伊勢志摩專程來到廣島,參觀原子彈爆炸死難者和平紀念館,向原子彈爆炸死難者紀念碑敬獻花圈並致辭。

在備受關注的致辭中,這位第一位訪問遭美國原子彈轟炸城市的在任美國總統談及的主要內容有兩點,一是如何以發展的眼光正確對待歷史,二是美日同盟對構建和平世界的重要性。

在日本廣島和平紀念公園原爆死難者慰靈碑前,美國總統奧巴馬(右)發表講話。

致辭通篇沒有“道歉”:“我們必須正視歷史”、“我們必須與因記憶淡去而產生的自滿進行鬥爭”、“未來,廣島和長崎,將不會因核爆地,而會因我們的道義覺醒為人熟知”……

奧巴馬慣於為其行為尋找一個堂皇體面的理由,以宣示其行為的合法性與正義性。此次亦不例外,他在致辭中拔高了美國總統歷史性廣島之行的“道德水准”。

對於這場戰爭,無論是美國、日本還是那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受日本法西斯侵略的國家,都堅持自己的一條“紅線”。深知茲事體大的奧巴馬在這篇並不冗長的致辭中比較妥當地顧及了各方關切,體現了奧巴馬式“平衡”思想。

不可否認,奧巴馬式“平衡”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這位“六零後”總統對後現代主義、後民族主義進步性的追求,但是也要看到,追求“平衡”實際上與“力不從心”也有關系。

七年前,奧巴馬從小布什手中接過一個飽受阿富汗戰爭、伊拉克戰爭、金融危機之苦,同時體力、信譽雙透支的美國。他在入住白宮後所強調的為政原則就是:別干蠢事。

對外關系方面,奧巴馬似乎更願以所謂“巧實力”外交來劃清與前任界線。而這種“平衡”思想在以“聆聽”、“磋商”、“接觸”為基調的“巧實力”外交實踐中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

5月23日,在越南河內,越南國家主席陳大光(右)與美國總統奧巴馬出席新聞發佈會。當日,正在越南訪問的美國總統奧巴馬宣佈,美國將全面解除對越南的武器銷售禁令,但仍將“逐筆審議”。越方對此表示歡迎。

與“非敵即友”、“單邊主義”西部牛仔風格鮮明的前任相比,奧巴馬更加注重通過“平衡”來鞏固與盟友關系,改善同對手關系,以恢復美國國際體系聲譽,確保美國全球主導地位。

最為典型的“平衡”就是“亞太再平衡”。奧巴馬政府大力推動“亞太再平衡”的根本目的在於維護美國的亞太地區戰略利益,並防範崛起的中國挑戰美國在地區和全球的主導地位。

盡管在口頭上,奧巴馬政府接受中國提出共同構建新型大國關系的主張,歡迎一個和平與繁榮的中國崛起,但是在行動上,“亞太再平衡”戰略針對中國的指向可謂“司馬昭之心”。

2月15日,美國與東盟領導人峰會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安納伯格莊園舉行,這是奧巴馬第一次與東盟領導人在美國進行會晤。

“國不以利為利,以義為利也。”按照中國外交“義利觀”的標准來衡量,奧巴馬式“平衡”思想就是一種不正確的“義利觀”。

事實上,對地處太平洋、大西洋兩大“天險”之間、綜合國力領跑世界的美國而言,“離岸平衡”一直是確保其在大國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並且鞏固國際體系中主導地位的重要戰略。

冷戰期間支持西歐、日本崛起以對抗蘇聯社會主義陣營,冷戰後推動北約東擴以壓縮俄羅斯生存空間,近年來通過“亞太再平衡”防範中國崛起——看看,美國對“離岸平衡”有多痴迷!

“平衡”還被美國用於介入地區事務和國家內政。通過“平衡”,美國得以在減少軍事投送情況下,借助代理人之力,在相關地區、國家謀求利益最大化,並在大國競爭中處於優勢。

第二次世界大戰使美國走出孤立主義,最終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全球大國以及唯一的超級大國。盡管如此,美國仍在尋找對手,以“刺激”自身發展,保持領跑世界的綜合國力和競爭力。

2015年1月26日,奧巴馬訪問印度。印度總理莫迪打破常規,在新德裡機場以擁抱表達對奧巴馬的熱烈歡迎。

美國將中國視為其全球主導地位的挑戰者或競爭者。“對衝”中國影響,使中國在美國主導的國際體系內規範行事並發揮建設性作用,是奧巴馬政府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初衷。

然而,美國決策者們或許沒有想到,他們致力推動的“亞太再平衡”反倒刺激了中國在“反亞太再平衡”過程中奮發圖強,有所作為。正是因為“形勢比人強”,所以才會有“形勢逼人強”。

今天的中美關系復雜程度、堅韌程度前所未有,合作與競爭,交流與衝突密集交織。雙方能否在互動中化解對彼此戰略意圖的猜忌,有效管控分歧,從而真正構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的新型大國關系,不僅取決於兩國“義利觀”能否合拍,亦有待時間檢驗。

**作者簡介:

**

作者蔣國鵬,新華社國際部記者,曾常駐耶路撒冷、華盛頓。

亞太日報觀察專欄作者均為資深新聞從業人員,長期從事國際報道,他們秉承亞太日報原創、獨家、深度、開放、聯動的理念,以獨特的視角評述當今國際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