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香港大學生:“反內地”很荒谬

亚太日报

text

他們長在香港,也到過內地;他們喜愛內地娛樂節目,卻擔心被內地學生超過;他們不客氣地指出內地人缺點,但又包容地認為那只是習慣;他們和你我一樣,都是中國人,而香港人的身份更令他們覺得自豪……

不可否認,兩地關係已成為香港年輕人生活中,一個必須面對的大題目。本社駐港記者近日約訪5位元來自不同專業和家庭的“90後香港大學學生,傾聽他們對內地與香港關係的坦誠聲音。

談內地:中國好大 文化習慣有不同

  “雲南很漂亮,張家界也是。中國真的好大。社會科學專業的大二學生黃啟聰今年19歲,但已去過北京、上海、深圳和很多城市,美麗的風景讓他最為難忘。但與此同時,一些細微的差異也逃不過他的眼睛。

  “生活習慣上肯定會有一些衝突,因為香港是比較乾淨的城市,香港人在禮貌儀態上也更注意一些。而在內地旅行時,偶爾會看到隨地小便和打噴嚏不掩口等狀況。黃啟聰說。

  就讀醫學院的吳樹泯則更關注健康問題:“北京等城市人多車多,污染情況比較嚴重。而且司機不像香港那麼守規矩,會出現搶道現象。

  也有人發現,內地的大城市和偏遠地區有著較大落差。家住粉嶺的梁詩琪小時候就常去深圳,喜歡到內地旅遊的媽媽更帶她去過青海、西藏、四川和廣東不少城市。

  “上海和北京的衛生情況會好一些,城裡人接受的教育也比較良好。20歲的她說,但如果是在一些偏遠地方或山區,就可能會有隨地扔垃圾的現象。

  而對19歲的陳婷恩來說,去內地的目的主要是學習和交流。修習法律的她高中時就曾到過武漢、中山和上海考察,最近的一次則是在大連呆了3個星期——在大連海事大學上課和到大連海事法院做實習。

  “實習時就感到內地和香港的工作方式有很大不同。陳婷恩解釋說,比如香港人做事很急,而且會做很長的工時,但是內地人好像喜歡享受,他們有標準的午飯和休息時間。

在文學院何衍誼眼裡,一些事情大多是社會文化方面的差異。“比如內地的朋友告訴我,在他們的生活習慣裡,累了就會蹲下來,這是很正常的一件事。何衍誼說,儘管自己不會隨時蹲下,但她會尊重這種習慣。

談內地學生:很有毅力 更喜歡標準答案

  2014年,香港大學將招收近300名內地本科生,延續了近年來在內地的招生規模。而這些學生,也成為香港同學觀察內地人的直接視窗。

  “如果一定要概括的話,我覺得內地人比香港人更刻苦,更有毅力。梁詩琪曾到清華大學學習美術。她記得當時是夏天,北京的天氣很熱,但內地同學們卻完全不需要開空調。

  黃啟聰也對內地學生的勤奮好學敬佩不已。“香港大學有一個說法——內地學生拉高了學校的GPA水準。他們的工作能力和效率都很高,而且很努力地去瞭解每一個問題。

  勤於提問的特點更得到所有人一致贊同。在梁詩琪參加的一個通識課程裡,內地同學的踴躍給她留下極深印象。

  “他們每次都舉手發言,還會在課程結束後留下來問老師,但是香港同學就很少。梁詩琪說。

  一直在本地學校就讀的陳婷恩,進入香港大學後多了不少認識內地同學的機會。現在,她正與來自內地和其他國家的學生籌組出版一份本科生期刊,希望通過刊登由本科生撰寫的論文和社評,提升校園學術風氣。在這個過程中,她開始逐漸瞭解和欣賞內地同學強烈的求知欲和勤於學習的態度。

  而在香港的大學校園裡,“香港學生和“內地學生卻有分成兩個群體的可能。

  “一些香港學生會很抗拒和內地學生做任何事情,比如聚會。他們會認為,內地學生‘就是那批人’,不要一起玩。中學曾在英國留學的本地學生吳樹泯產生了疑問——我們為什麼要對國際生彬彬有禮,卻放低對內地學生的待遇呢?只是因為個別內地人在香港做了過分的事情嗎?

  在梁詩琪的觀察裡,大家相處其實並沒有什麼大問題:“我之前的室友就是內地人,她的生活比我有規律,我也很歡迎跟內地人做朋友,因為可以分享對事情不一樣的角度和看法,這是一件好事。

相比之下,去年夏天曾去北京一所中學交流支教的何衍誼,似乎更懂得內地學生的心理。“他們學習刻苦,而且真的好聰明,但會很注重‘主要的課程’。20歲的何衍誼說,“內地學生接受的教育似乎是一定要有標準答案,要麼對要麼錯,而我們希望傳達的一點,就是能夠獨立進行思考。

談香港:廉潔是香港價值的首位

  儘管對這些年輕人而言,關於香港的核心價值還沒有機會細加思考,但生長於斯,對香港的優點,每個人都有話說。

  在何衍誼看來,香港是一個很特別的城市,其特別之處是在保持中國文化的基礎上,還可以容納很多國際元素。

  “未來經濟仍將是香港的中心議題,很多事都是由經濟而產生,然後逐漸成為政治話題,並成為生活中很大的一部分。但何衍誼認為,政治並不會替代經濟,因為香港始終都是國際金融中心。

  黃啟聰則將廉潔放在了香港價值的首位。“內地現在也打‘老虎’,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黃啟聰說,“香港是一個很廉潔的社會,廉政公署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部門。

  陳婷恩的排行榜上,言論自由成為香港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但她強調:“不是有自由就什麼都行,自由更需要在法律和規範之下,不能故意去挑戰社會秩序。

  香港的言論自由表現在媒體的眾多。年輕人選擇何種媒體,也成為討論的話題之一。

  “報章的立場都不盡相同。何衍誼說,“可能有些報章的立場激烈一些,有些則理性一些,他們的用詞也有不同之處。

21歲的吳樹泯則認為,電視比報紙更能讓她接受:“因為我覺得如果只看某份報紙,由於立場的不同,其觀點和角度會帶有傾向性。而電視會相對中立一點,不會加入太多自己的意見。

**談兩地關係:那些“反內地的言論很荒謬 **

  回歸祖國16年來,儘管由“個人遊和搶購奶粉等引發的兩地摩擦屢屢發生,但香港與內地的不可分割,是大家的一致共識。

  黃啟聰已經習慣爸爸追看內地的娛樂節目。由於工作原因,一個月裡,黃爸爸需要兩個星期在內地,兩個星期在香港。

  “我媽媽是香港人,她開始‘警告’爸爸要小心變成內地人。黃啟聰笑言,爸爸已把香港常用的“大家,改成了更加北方化的“咱們。

  但對不斷湧入的人流,黃啟聰覺得香港的旅遊區和地鐵裡,確實比以前“擠了很多。

  “不過,不可以把全部原因歸給內地遊客,因為也有其他地方的遊客。他說。

  陳婷恩也表示同意。她認為特區政府需要做的是從整體上限制遊客人數,而不是針對內地遊客進行限制。

  “我和家人都覺得那些針對內地遊客的過激言行很荒謬,何衍誼說,“內地人來香港買東西,肯定是因為自己有消費能力,或者來香港買東西更便宜,而這並不構成某些港人示威的理由。

  在美國出生後,何衍誼跟著父母回到香港學習和生活。現在,媽媽在內地工作,爸爸因為工作關係也常去內地,何衍誼覺得,如果在內地能有工作機會,她也不會拒絕。

  而在吳樹泯看來,香港一些人的問題在於,提前預設內地人有不好的特點,然後將問題放大,並導致香港和內地的距離越來越遠,甚至看到任何事情時,都會更加偏激。

  “而且我發現香港學生很抗拒學普通話,他們覺得英語是一定要學的,普通話就不要。吳樹泯說,“但香港和內地的市場合作空間越來越大,普通話其實是必須掌握的語言。

  不僅僅是合作,香港和內地的關係十分緊密。“我覺得內地和香港的關係好像媽媽和小朋友一樣。學教育的梁詩琪打了一個比喻,“當香港有一些問題時,內地會很包容我們,給我們很多支持,幫助我們渡過難關。

  “所以,香港和內地是不可以分割的。她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