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大流行或改写全球秩序,疫情何时现拐点?

中国新闻网

text

中新网7月22日电 (李弘宇 刘丹忆)出门佩戴口罩、见面保持距离、线上远程办公……2020年已过去一多半,新冠肺炎疫情下,这些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的新常态。尽管全球多国正放宽限制措施,但持续攀升的疫情曲线,却无法令人乐观。

中新网特邀多位国际问题专家,解读全球疫情发展走向。专家普遍表示,全球各国疫情发展处在不同阶段,目前在美国等一些疫情较严重地区,还没有看到拐点的出现。新冠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出现明显减退,恐怕将是相当长期的事情。这进一步加强了对全球政治结构的影响,特别是大国的纷争化,使社会、政治承受严重压力,经济遭受巨大冲击。疫情令国际局势演变更加复杂,国际关系在博弈中存在更多不确定性。

疫情可能持续到2021年?

还没看到“隧道尽头的光”

据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实时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北京时间22日14时34分许,全球新冠确诊病例超1495万例,累计死亡超61.6万。全球已有3个国家累计确诊超100万例,分别为美国、巴西和印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国务院参事时殷弘表示,多个国家疫情在4月份增长放缓后,出现非常强烈的反弹。

自5月起,美国各州陆续解封,伴随经济快速重启的,是疫情形势的持续恶化。目前,美国确诊病例超390万例,佛罗里达州已成为美国疫情新“震中”;而同样位于美洲大陆的巴西,超8万人死于新冠病毒,圣保罗州目前是全球感染人数最多的地区。

资料图:巴西最大城市圣保罗郊区的方舱医院。

在大洋的另一端,非洲疫情的加速发展,同样令人担忧。许多非洲国家过去一周病例增长迅速,南非死亡病例已破5000例。

“从全球范围看,疫情仍在继续蔓延。” 中国海洋大学特聘教授、海洋发展研究院院长庞中英认为,疫情发展到现在,已经不仅仅涉及传染病学等生物自然科学领域,还涉及到与治理相关的社会科学领域,已成为一个多学科问题。比如,从各国疫情应对来看,防控疫情与各国治理有很大的关系。

庞中英表示,人们要做好长期准备,不过首先要应对的是即将到来的秋冬季。目前一个较为普遍的看法是,新冠肺炎疫情可能会持续到2021年,这要比世卫组织及多国政府原先的预判,悲观得多。抗击疫情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隧道尽头的光,还没有看到”。

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闫瑾指出,从目前来看,总体判断,至少到2020年年底,防疫和疫情治理,仍然是世界各国的首要任务。

全球疫情拐点尚未到来?

11月大选是美国防疫关键节点

英国酒吧里人潮汹涌、西班牙海滩上游人如织、日本相扑比赛现场观众鼓掌加油……在经历了严格的隔离措施后,许多国家放松限制,逐步解封。但专家们表示,解封并不意味着全球疫情的拐点已经到来。

闫瑾表示,就欧洲的疫情而言,最严重的时候已过去,拐点其实也已经出现,总体的新增、死亡病例数呈下降趋势。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疫情严重的国家如美国、印度、巴西、南非等国,还不能说疫情已经达到拐点,但已朝着重大缓解的方向发展。

资料图:英国布莱顿,英国摄影师JJ Waller在2020年3月19日至5月21日期间,拍摄了超过100组个人及家庭在窗户、门以及阳台玻璃之后的肖像照。

庞中英也指出,目前全球疫情形势很复杂,各国情况不一样,很难说疫情的拐点在哪里。“几乎所有的人口大国都面临着新冠疫情的挑战,如果这些国家在疫情防控上基本实现3C,即contain(遏制)、control(控制) 和cure(治疗),那全球疫情整体上就可控了。”

庞中英说,现在有很多国家出现第二波疫情。而拐点的意思是,疫情曲线到达一定高度以后开始往下走,但就目前的情况来说,很难讲疫情接下来会怎样。

戴口罩是一个简单而有效的科学防疫措施,但在美国却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道路。尽管美国公共卫生领域的专家一再呼吁“务必在公共场所戴口罩”,但美国总统特朗普多次拒绝戴口罩,直到7月11日,才首次在公开场合戴上口罩。而在执行了 “口罩令”的地区,仍有很多美国民众坚决反对戴口罩。

庞中英表示,美国情况比较特殊,2020年是大选年,如果特朗普成功连任,他可能会采取进一步的措施,否则就要等下一届政府来收拾这个局面。与其谈疫情拐点,倒不如说美国抗疫过程中,存在关键时间节点。“其政局变动可能会影响到未来的防疫政策,对美国来说,抗疫的一个关键时间节点应该是今年11月。”

疫情“解药”年底前问世?

中、欧、美公布新冠疫苗研发进展

为让生活回归正常,找到控制疫情的“解药”至关重要。由于目前全球都没有治疗新冠肺炎的特效药,疫苗研发对于抗击疫情,可谓十分关键。

世卫组织卫生紧急项目负责人迈克尔·瑞安日前透露,目前有23种新冠肺炎候选疫苗处于临床研发阶段。

7月20日,全球三大研究团队分别公布其新冠疫苗研发最新进展。英国牛津大学团队在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论文称,其进行的新冠疫苗1/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疫苗没有早期安全隐患,并且在免疫系统引起强烈免疫反应。

资料图:科研人员在演示新型冠状病毒mRNA疫苗研发实验过程。 汤彦俊 摄

中国研究团队也在《柳叶刀》上发表论文说,该团队开展了新冠疫苗二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安全,并且可以诱导人体产生免疫应答。

美国辉瑞公司及其合作伙伴德国生物科技公司BioNTech同日宣布,其在德国进行的1/2期新冠疫苗研究取得初步积极进展,并且没有出现严重的不良反应情况。

闫瑾表示,总体来看,中国、欧盟和美国的疫苗研制比较受关注,中国处于第一梯队,很有竞争力,也很有可能率先拿出疫苗。目前作为欧盟轮值主席国的德国,其重要工作之一就是整合欧洲力量共同应对疫情,包括加强在疫苗研发方面的合作。在抗疫药物研发方面,欧洲在世界上一直领先,所以也很有可能较快研制出疫苗。

世卫组织一贯呼吁公平分配疫苗。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此前表示,到2020年年底,可能会有候选疫苗显示出对新冠病毒有效,但真正的问题是,到2021年,疫苗产能能否跟得上全球的巨大需求。

疫情下的国际博弈

新冠疫情大流行或将改变全球秩序?

新冠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不仅让多个国家陷入卫生健康危机,国与国之间每一次接触与磨合,都对全球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

资料图:当地时间7月4日,一位居民戴着口罩从纽约曼哈顿对岸的海滨走过。 中新社记者 廖攀 摄

谈到疫情带来的影响,时殷弘表示,到目前为止,全球政治构造当中发生最重大的情况是,美国的国力受到严重打击。这不单是由于新冠肺炎本身,更是疫情引发的极为严重的政治分裂和局部骚乱。

他补充称,自疫情暴发以来,中美关系呈“自由落体式”地全面竞斗对抗,无论在战略领域,还是高科技领域、贸易领域、政治领域和外交领域,都在全面对抗。闫瑾也指出,疫情一方面给中国提供了更多的承担责任的机会,但同时也使大国关系,特别是中美关系更加复杂化。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4月的《华尔街日报》上,发表题为《新冠病毒大流行将永远改变世界秩序》的文章称,世界秩序在新冠疫情后将“永远改变”,各国面临着历史性挑战:在应对危机的同时建设未来。但庞中英表示,疫情仍在发展,现在谈其如何影响全球政治格局,还为时尚早。疫情给各国重新思考的机会,人们在一段时间曾以为可能要“各自为政”,但现在看来,面对新冠病毒大流行,除了全球合作,没有更好的办法。

在全球应该团结一致抗疫的关键时刻,美国政府却对外甩锅、任性退群。闫瑾指出:“在疫情冲击之下,美国退出世卫组织,使其作为全球领导者这样的一个角色,进一步黯然失色。”

资料图:当地时间7月17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出席欧盟面对面峰会的各国政要“撞肘”互相问候。图为德国总理默克尔(左)与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右)“撞肘”问候。

在欧洲,闫瑾分析称,疫情暴露了欧盟内部团结和凝聚力的缺失。特别是意大利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它向欧盟国家求救,但没有国家伸出援手。后来在欧盟委员会的主导下,协调了欧洲国家之间的立场,欧盟内部共同应对疫情的合作,才有所增强。

“另外,疫情也使中欧之间的合作得以强化。”闫瑾进一步表示,“经贸合作一直是中欧关系的重中之重……在自由贸易等方面,中欧是有共识的”,“疫情冲击之下,中国也好,欧盟也好,都面临着恢复经济的难题,这就使中欧的经贸合作也变得更加重要” 。

而欧美这一对已在其他议题上出现嫌隙的“老盟友”,在疫情下矛盾似乎更加深刻地显现出来。例如美国很早就把欧盟国家列入其禁止入境的一个对象地区,德国总理默克尔之后也拒绝了特朗普有关赴美参加G7峰会的邀约。

闫瑾指出,总体来说,此次新冠疫情令国际局势充满不确定性和复杂性,但同时,也为有效应对、把握机遇,提出了更大、更严峻的挑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