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京津冀一體化有望啟動但福禍難料

未知

text

亞太日報綜合報導,被稱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一號工程的京津冀一體化計劃,將有望打破延宕至少十年的整合工程僵局。在習近平提出三地整合具有國家戰略意義後,近月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已陸續有所動作。

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導,3月以來,中央、部委、地方頻頻調研考察,密度和廣度都超過以往。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副總理張高麗3月底考察河北。天津市委書記孫春蘭半月內兩次考察濱海國際機場,瞭解濱海國際機場能否承接北京首都機場貨運分流。

學者:需打破“一畝三分地思維

國家發改委9日已宣佈,正在同有關部門和地方研究編制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規劃範圍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規劃將根據編制工作進展情況適時出臺。

早在2004年11月,國家發改委便正式啟動“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編制。從十一五的“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十二五的“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到最新調整為“首都經濟圈一體化發展的相關規劃,顯示京津冀三地整合,一波多折,舉步維艱。習近平今年2月26日在北京主持召開座談會時便直接點出京津冀三地整合的癥結,提出“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等七點要求。區域經濟專家指出,習近平對三地整合的高度重視,已使到僵局出現轉機。

新華社報導,據北京市交通委透露,三地已經開始編寫交通協同發展計畫,到2020年,“一環六放射二航五港的交通一體化體系將初步建成,綠色交通的覆蓋範圍將擴大。

《新京報》引述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研究員徐逢賢分析,之前京津冀整合規劃之所以難產,引發了範圍之爭、區域產業定位之爭等爭議,部分原因就是習近平所提出的“一畝三分地思維。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城市經濟與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祝爾娟接受中新社採訪時進一步分析,“一畝三分地觀念其實就是體制問題。“囿于現行行政、財政等體制問題,官員不得不首先考慮自己所在區域的發展,所以大多著眼一些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合作,這導致三地協同發展一直沒有較大進展。

長期以來,京津冀發展懸殊,談論三地整合一直是河北積極,京津冷淡。如今,京津面對人口和環境污染等大城市病問題,對於協同發展有迫切的現實需要。再加上,最高領導人把它提高到戰略高度,使外界對三地協同發展的前景重新有所期待。

當公眾對京津冀一體化還處於琢磨階段時,精明的開發商已駕輕就熟地開始熱炒這一概念。

預防曹妃甸悲劇

《聯合早報》報導稱,有觀察者呼籲警惕曹妃甸悲劇重演,尤其要預防京津冀一體化演變為“房地產化。

經濟學家郎咸平在其博客中表示,京津冀一體化,要警惕河北曹妃甸悲劇。他寫到:“最近,媒體爆炒京津冀一體化及保定副中心概念,北京周邊地區房價也聞風而動,呈上行趨勢。我在《郎咸平說:改革如何再出發》中一再指出,必須要警惕以‘造城運動’和‘招商引資’這兩大模式拉動的經濟增長方式。

他表示,這些項目的實質都是政府以高負債透支未來,一個官員在任內把未來十年二十年的房子、工廠和開發區都給建完了。越是三四線城市,越熱衷於造城運動,幾乎全是一個模式。作法就是離開現有的主城區,去再造一個新城,規劃一大堆政務區、產業園、商務區,比如鄭東新區面積達到150平方公里,比現有城區132平方公里還大。無錫更是一口氣推出五個新城,蠡湖新城、太湖新城、錫東新城、惠山新城和宜興環科新城,每個都比主城區大,結果都成了鬼城。他指出,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山曹妃甸工業區。僅僅在四五年前,曹妃甸還風頭正勁,“北方深圳、“明日之城的光環,令其一度有趕超頂著“國家戰略頭銜的天津濱海新區之勢。然而,只不過短短幾年時間,曹妃甸的形勢便急轉直下,直至跌入爛尾崩潰的邊緣。

《中國青年報》也登載文章指出,京津冀一體化不是房地產化。當公眾對京津冀一體化還處於琢磨階段時,精明的開發商已駕輕就熟地開始熱炒這一概念。

文章認為,京津冀一體化更注重在功能定位、產業分工、設施配套和交通體系等方面的統籌,而不是強調某地的高速發展,更不是以做大房地產作為凸顯政績的抓手,如果僅僅滿足於依靠區位優勢來帶動房地產業爆發式增長,那麼,反而會讓協同發展的效果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