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為什麼低油價沒給中國帶來多少實惠?

華爾街日報

text

【亞太日報訊】中國60%的石油需求靠進口滿足,未來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以某些指標衡量,中國甚至已經如此。因此理論上而言,中國應該從油價暴跌中獲益匪淺。

然而,據《華爾街日報》(TheWallStreetJournal)報導,低油價給一些主要經濟體帶來的實惠並不那麼明瞭,因關於物價下滑(部分原因在於能源價格處於低位)將抑制消費支出和企業投資的擔憂情緒令歐洲和日本等國政府感到困擾。

在中國,低油價給經濟帶來的好處不及許多人的預期,這是由多種因素導致的。

政府控制價格,也就是說對於中國企業和消費者而言,中國油價的下跌速度落後於國際原油市場。中央政府上調了燃油消費稅,油價下跌的影響被抵消。

兩種因素加在一起:考慮到匯兌和其他因素,北京基準汽油最高零售價約為每加侖3.50美元,而美國僅為每加侖2.07美元左右。

此外還有中國經濟中存在產能過剩等低油價無法解決的結構性問題。

瑞信(CreditSuisse)研究分析師陳昌華(VincentChan)稱,由於中國是一個石油淨進口國,所以理論上講油價走低對中國有利。但他也表示,同時還存在結構性問題等其他問題,而這些問題在中國更為重要。

油價下跌對中國的最終影響是:儘管消費者和一些行業因油價走低而受益,但受益幅度因中央政府穩定物價的要求而被削減了。同樣地,在亞洲各地,政府一直借低油價的機會,取消複雜而昂貴的燃油補貼;對很多亞洲消費者來說,近年來政府補貼人為地將汽油和柴油價格維持在低位。

油價下跌加大了中國央行採取行動應對低通脹的壓力。中國央行週三降准的決定凸顯其對中國經濟健康狀況日漸加劇的擔憂。降准可釋放超過1,000億美元資金供銀行放貸,其目的是應對低能源價格帶來的通縮影響及總體低迷的經濟增長。

中國針對燃油價格的保守做法反映出,價格何時反彈以及能夠上漲多高存在不確定性。相反,中國政府專注於利用油價走低的機會推動補充戰略原油儲備的長期計畫以及其他計畫。

儘管習近平領導的中國政府承諾更多地讓市場力量決定從汽油到自來水等各種商品的價格,但是中國消費者面對的油價變化仍然在時間上滯後於國際市場,調整幅度也沒有國際市場那麼大。

這在一定程度上歸因於中國政府在油價下跌時三次上調了汽油及其他油品的消費稅,最新上調後為每升人民幣1.52元(大約24美分),去年11月份為每升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