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如何看待英美资本主义?

亚太日报

text

消灭犹太人只是建立一个新的德意志帝国的总体计划中的次要目标——这一断言只是历史学家布伦丹·西姆斯(Brendan Simms)在他的新书《希特勒:一本全球传记》( Hitler: A Global Biography )中所提出的诸多争议性结论之一。

本书作者、剑桥大学国际关系学教授西姆斯认为,纳粹独裁者希特勒当时“沉迷”于英美资本主义的崛起。希特勒将大不列颠和美国视作一个全球性的(联合)帝国。他对于美国地理和经济上的疾速扩张印象尤其深刻,认为这是其实行的灭绝土著的残忍政策和执行“白人至上”法律制度的结果。

西姆斯认为,希特勒最初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最后几年中,以一名德国士兵的身份形成了这些信念。他作为前线士兵,看到了身强体壮、装备精良的强大美国军队;他们与疲惫不堪、弱不禁风的德国军队形成了惊人的对比。希特勒尤其为这一现象所震惊:一些被俘虏的美国人原本是从德国过去的移民。对他来说,他们正代表了德国衰落的一个关键原因:德国正在失去许多最具生产力的公民。

在1918年11月德国投降之后,希特勒得出结论:德国要崛起为一个全球强国的唯一途径就是,采取地理扩张和白人种族至上的“美国模式”。

西姆斯认为,希特勒上台后的所有重大举措(包括占领法国和1941年入侵苏联),都是为了打造一个能够与英美抗衡的德意志庞大帝国。

他认为希特勒对犹太人的迫害只是他针对英美势力多管齐下的“遏制战略”中的“主要计划”。在1940年以及和英国的全面战争爆发以前,希特勒将德国的犹太人视作“人质”,以制衡“据称是由犹太人控制的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趋于白热化之后(随着1940年入侵法国),他再也无法利用这些“人质”了,于是他向他的同党发出了信号,开始了对犹太人的大规模灭绝。

西姆斯断言,尽管希特勒公开谴责“犹太人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但他下令1941年入侵苏联的首要目标并不是消灭共产主义,而是为德国争取可用于对抗英美敌人的资源。“希特勒瞄准苏联的原因,基本不因为‘它是什么’(意识形态上),而因为‘它在哪里’(地理位置上)。可以说,那并非个人的感情用事。”

《希特勒:一本全球传记》

这只是西姆斯和大多数当代欧洲历史学家的观点背道而驰的结论之一。西姆斯承认,他的书和关于纳粹德国的“盛行观点”相背离。他声称,这本传记是基于“被忽略的”原始资料而写成。结果就是,他的书写得很像一篇博士论文,其中包括了足足2800个注释(大部分是德语文件)。西姆斯一件一件地堆砌事实,呈现出大量证据,但并没有引人注目的叙述。

引起读者困惑的另一点是,西姆斯在引用希特勒的话时缺乏语境,这有些令人烦扰。读者常常会读到,希特勒“宣称”、“誓约”或“承诺”某事,但却不知道他在哪里或在对谁讲话。显然,希特勒是在全国广播上演讲,还是在贝希特斯加登的茶歇时间和密友们闲聊,是不同的。

交错历史

西姆斯曾写过八本书,其中包括《欧洲:为至高无上而斗争,从1453年至今》( Europe: The Struggle for Supremacy, from 1453 to the Present )。《希特勒:一本全球传记》的导言指出,作者受到了“交错历史”(Histoire croisée)新研究方法的启迪。这是一个法文术语,“croisée”意为“相互联结”或“相互交织”;这种方法(也可称为“跨国历史”)的支持者寻求在全球现象中理解政治和社会发展,它们不单单局限在主权国家中,而是(国际)趋势。因此西姆斯认为,希特勒的惊人崛起不只是德国的产物,而具有国际根源。

但无论西姆斯的写作理论背景是什么,很多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学生都会感到很难接受他的一些结论。例如,如果希特勒如此专注于击败英美帝国(而不是共产主义),那么他应该把这作为他的庞大军事机器的优先事项。例如,他一直不充分信任德国海军,该军事力量本可以切断美国向英国的供应线。他始终无视少数专家关于美国军事实力的警告。并且,尽管他曾短暂地考虑过入侵英格兰,但最终还是遵循了他的“命运”,并下令入侵俄罗斯——一场鲁莽的自毁行为,最终造成包括他自己在内的2500万人丧生。

西姆斯著作的核心是:假设希特勒精神稳定。西姆斯将希特勒描绘成一个理性、老练精明的成年人(除了他在柏林地堡的最后几个月)。西姆斯认为,希特勒是一个受意识形态驱使、有着清晰智力的人,而并非一个极度缺乏安全感的自恋的反社会者。

与之相反,希特勒两卷传记的著名畅销书作者伊恩·克肖(Ian Kershaw)将希特勒描述为“空洞的躯壳”,他缺乏任何深入的人际关系。用克肖的话来说,希特勒处于一种“除了自己谁也不关心”的“特权地位”。希特勒在意识形态和军事策略上都前后摇摆,因此他只是一个自恋者、一个赌徒,一次又一次地冒险只为了证明他的自我价值。

目前有越来越多的文学作品研究二战前后德国与美国之间的关系,西姆斯的书也属于此类。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一个重新统一的德国参与到“反思历史”(德语:Vergangenheitsbewältigung)这一有关其历史问题的公开辩论当中,结果之一就是许多新的悼念大屠杀悲剧的遗迹和博物馆纷纷开放。

有鉴于此,一些历史学家和社会科学家建议,美国可以借鉴德国在反思历史方面的努力,对美国曾经三百年的奴隶制也进行一种类似的公开反思。今年早些时候,美国哲学家和散文家苏珊·内曼出版了《借鉴德国:直面种族与邪恶记忆》( Learning from the Germans: Confronting Race and the Memory of Evil ),为这样一个项目提供了概要。

也许我们正面对着历史上一个带有极大讽刺性的纠结。希特勒曾试图仿效美国以建立德国的种族法律,最终造成了巨大灾难,数百万德国人死亡,一个国家陷入废墟;75年后的今天,德国现代史却可能为美国人提供一种示范:关于如何反思美国历史上邪恶的奴隶制度。

本文作者James Thornton Harris是一名独立历史学家、散文家和记者。他定期为美国“历史新闻网”(History News Network)撰稿,其作品还见于纽约《新闻周刊》《洛杉矶时报》《旧金山纪事报》等刊物。

(来源:界面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