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總是習慣將三宅一生(Issey Miyake)和褶皺聯系在一起,壓褶、抽褶、波浪褶、自然垂褶……東京國立美術館索性辦了一場回顧展,用以陳列這位日本設計師入行四十多年來的經典之作。
就在開幕那天,三宅一生被請來展覽現場,從前法國文化大臣手中接過法國榮譽軍團勳章,以表彰他通過服裝設計對世界文化所作出的貢獻。如今 77 歲的授勳者謙稱自己受之有愧,客氣地說:“暫且讓我保管一段時間吧。”當我們看完整場展覽後就會發現,作爲闖蕩歐洲時裝産業的日本拓荒者代表,三宅一生的語氣與態度就像個標准的日本人,謙卑內斂。
1938 年,三宅一生在日本廣島出生。當第一顆原子彈劃破當地安甯生活時,他已經到了 7 歲記事的年齡——不少家族成員喪命于這場災難。他的母親也沒能躲過,在三年後死于輻射後遺症。“我盡可能地避免廣島這個話題,”三宅一生曾對《紐約時報》吐露過自己不願被貼上“幸存者”的標簽。只有在奧巴馬呼籲無核化的時候,他站了出來,並向《時代報》投稿,講述當時的滿目創痍,“我努力地將這段記憶深藏起來,選擇服裝設計的部分原因也正是源于它象征著創造與重生。”
1959 年開始,三宅一生來到東京多摩美術大學(Tama Art University)念繪畫。“我之前從來沒有想過時尚會是一份工作,”他說道:“因爲我是日本人,但衣服卻是歐洲人的事情。”直到 1964 年,日本開放海外自由行時,三宅一生揣著幾千美元去往巴黎學醫高級定制。來到法國的第四年,當他爲時裝屋 Guy Laroche 工作時,法國學生運動、工會罷工、示威遊行先後爆發。在他眼中,那是新紀元的開始:從此爲普羅大衆做衣服。
1970 年,他回到了日本成立自己的工作室。一年之後,三宅一生首次時裝展發布會同時在紐約和東京舉行,成功地吸引到各國目光。1973 年,他帶著設計的前衛設計登上了巴黎時裝周。這次的回顧展中就包括了三宅一生早期系列中的部分造型。
如今,當我們提到日本時裝設計師,自然而然地就會聯想到三宅一生、山本耀司、川久保玲這三位新浪潮三劍客。他們出生于二戰前後,成名于時裝之都巴黎。與後兩位相比,三宅一生雖然也愛懸垂、層疊等流暢感念,可遠不如他們反叛。能夠作爲他品牌代表的第一個關鍵詞通常是材質。喜歡三宅一生的人多是因爲那形態各異的褶皺。更神奇的是,他設計的晚裝可以隨意卷成一團,直接放到水裏洗,風幹速度跟普通衣服相差無幾。尤其是三宅一生 1993 年創造出的副線三宅褶皺 (Pleats Please) ,這些衣服經過剪裁縫制後,由機器壓制出永久性的各式褶皺。上身之後立即營造出立體線條,還能起到修飾作用,可它們沒有其他大牌患有的“公主病”,可冷水手洗、易晾幹、無須熨燙。三宅一生說 : “只有你的作品被日常生活接受,設計的價值才被認可。”
到了 1994 年,當時 44 歲的三宅一生決定將品牌男女裝主導權交給自己的大弟子 Naoki Takizawa,而他自己則潛心于布料研究與開發,開始 A-POC(A-Piece of Cloth)項目。就是如同字面上所表示的意義——一塊布。事實上,早在 1977 年,三宅一生就萌生用一塊布來制作一件衣服的概念。它利用了現代電腦繪圖技術,將一件衣服或是褲子所需要的部分全部繪制出來後,再將所需圖案或配色全部織在一塊布上。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將各個部分剪下後,依次縫制起來。整個過程有點像兒時玩的紙娃娃。
參與這個項目的另一個弟子藤原大(Dai Fujiwara)從 2007 年接任創意總監職位,並將 A-POC 采用到全系列裏。或許是因爲三宅一生執掌設計部的首領都是創始人教出來的弟子,品牌創立幾十年來始終得以保持一致性,但它的運營範圍卻在不斷擴大:除了時裝以外,還有香氛、箱包、家居用品,甚至自行車。通過各式跨界合作,三宅一生將標志性的風琴褶皺印上了餐桌用品、燈具、款泉水瓶……
而另一邊,品牌的創始人把更多心思放在藝術層面,料理自己開在東京的博物館 21_21 Design Sight。人到了古稀之年,不免看到就是好友一一離世,三宅一生今年特意推出了膠囊系列,紀念日本平面設計大師田中一光(Ikko Tanaka)。“我很少回顧分析自己走到哪個階段,更多的是前行。”他說道。
田中一光膠囊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