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日落大道》的片头看到乔·吉利斯(一名编剧)的头埋在泳池中死去,我们就能明显意识到:好莱坞是不希望作家掺和电影制作的。
当萨姆·泰勒·约翰逊执导EL·詹姆斯的虐爱小说《五十度灰》时,她希望詹姆斯也不要过多掺和。
本周,导演泰勒·约翰逊在接受内部杂志《好莱坞记者》采访时表示,二人之间矛盾冲突不断,非常难受。她把这次合作经历比作成“蹚过粘人的沥青”,在执导时频频受阻。
她回忆道:“每一场戏我们都要争论不休,非常艰难。她的重点在于‘粉丝们就爱看这样的’,我就说‘好吧,让我们一起试一试,保留粉丝钟爱的部分,但同时也要创造一个全新的世界’。”
尽管詹姆斯最终胜利了,但她也只是位数不多的——J·K·罗琳也是一个典型——能在好莱坞干预之下,始终捍卫自身“观点”的作家之一。
《五十度灰》原著作者 EL·詹姆斯
如果把曾在好莱坞剪辑室中“受过伤”的作家列一个名单,那得有一长串名字在上面:安东尼·伯吉斯、斯蒂芬·金都不喜欢斯坦利·库布里克对他们作品的改编,前者是《发条橙》的作者,后者是《闪灵》的作者;漫画家艾伦·摩尔对他所有作品的电影改编都不屑一顾,甚至拒绝接受《守望者》和《V字仇杀队》的版税。
在拍完电影《查理和巧克力工厂》之后,作家罗尔德·达尔批评导演梅尔·斯图尔特“毫无天赋”。杜鲁门·卡波特也对电影《蒂凡尼的早餐》持否定态度,他本来是要求玛丽莲·梦露扮演女主霍莉·戈莱特丽的,结果导演最终选的却是奥黛丽·赫本。
布莱特·伊斯顿·埃利斯的小说《美国精神病人》由玛丽·哈伦执导拍摄成为电影,主人公帕特里克·贝特曼的一段话正好可以拿来表达作者对导演的不满:“电影这种媒介是需要男性视角的。我们观看,我们通过视觉被激起情绪,我认为女性是不足以完成这项工作的,她们天性如此。”
道格拉斯·肯尼迪的处女作《死亡之心》是一部关于美国记者漂泊在澳大利亚的暗黑系动漫故事。但是到了导演斯蒂芬·艾略特的手里——其近作《沙漠妖姬》《沙漠女王》都大获成功——这个作品就变成了一个外来销售员在纽约闯荡的故事(其中还充斥着罗杰斯和海默斯坦乐队的22首歌)。
在戛纳电影节的展映会上,原作者肯尼迪终于被介绍给导演认识了(电影的改编剧本是导演自己写的)。艾略特导演大声招呼道:“道格拉斯·肯尼迪!很高兴认识你。你知道的,我有时候还得读一读你的小说呢。”
道格拉斯·肯尼迪
在好莱坞冰冷绝情的核心中,钱才是王道:只要能挣钱,书怎么改都是可以的。《指环王》作者J·R·R·托尔金深知这一点。在小说影视改编权首次出售时,他就在写给出版商的一封信里直言不讳,他写道:“要么就去争取实在可观的利益,要么就去争取作家对于糟糕改编的否决权。”(很可惜,他没能帮我们再争取一下,让彼得·杰克逊执导的《霍比特人》三部曲也能被改编得更好。)
有一些作家为了掌握对作品的控制权,彻底远离了好莱坞。相较于和好莱坞这帮人厮混,约翰·勒卡雷更倾向于找英国的电影电视工作室合作。2005年,《不朽的园丁》这部改编电影迎来热评,勒卡雷告诉我:“对于作家来说,与影视业相周旋是最难的事情了,因为里面总有些混蛋,他们根本就不应该碰电影。”
他的这本小说揭露了大型药厂在发展中国家大肆剥削的行迹,在改编后却顽强地挺了过来,没被砍掉,因为最初的制作方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看到小说里A开头的单词后打了退堂鼓。当勒卡雷问他们是什么字时,答案很简单,就是“非洲”(Africa)。
勒卡雷感叹道:“感谢上帝,还好我没和他们一起拍,要是我去了,我就要忍受一部虚情假意的电影。果然,不在好莱坞干,就避免了很多争论。”
当然,有时候导演的观点对于作家来说也是有可借鉴之处的。当霍华德·霍克斯向厄内斯特·海明威打赌,说他能够把他最烂的作品《逃亡》从“一堆垃圾”变成一部伟大的电影时,他真的去做了,并且做出了好莱坞黄金时代最伟大的作品之一。
也许对于作家而言,听一听乔治·R·R·马丁的编辑简·约翰森的意见,就能帮他们省去很多麻烦,也更有利可图,她说:“别插手导演干的活了,你只管收了钱存银行里就行。”
(来源: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