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擬推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亚太日报

text

加強設施聯通、貿易暢通、人文融通

廣州擬推出"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

【亞太日報 朱曉慧】從2015廣東海博會組委會主辦、廣州市人民政府承辦的「2015廣東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博覽會主題論壇--港口城市發展合作高端論壇」獲悉,廣州市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已由相關部門起草完成,將于近期報有關部門審定后推出。根據該計劃,到2017年,廣州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和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取得階段性進展,與海絲沿路國家交流合作基礎進一步鞏固,對海絲沿路全方位開放格局基本確立,基本建成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對外交往中心、國際區域合作新模式的試驗區。

聚焦經貿投資基礎設施等五大領域

根據該計劃,廣州市將從五大領域加大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一是實現經貿和投資合作不斷增強。到2017年,爭取實現雙邊貿易額超過1600億美元,出口和進口分別達到1000億美元和600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和境外中方協議投資分別達到68億美元和45億美元。合作建設一批經貿合作示范區、商品展銷平臺、生產基地、資源開發基地和研究基地,基本形成優勢互補、融合發展、互利互贏的區域經濟分工合作格局。

二是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大幅提升。以"雙港雙快"(空港、海港、快速軌道交通、高快速路)為龍頭,通道建設與樞紐建設并重,整體推進綜合交通樞紐體系建設,強化廣州作為全國性三大綜合交通樞紐之一的功能和地位,努力打造世界級交通樞紐,成為 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乃至全球交通網絡的重要節點城市。到2017年,白云機場旅客吞吐量達到6450萬人次,貨運吞吐量達到200萬噸。打造世界級綜合性樞紐港和國際集裝箱干線港,到2017年,港口貨物吞吐量達到5.5億噸,集裝箱吞吐量達到2000萬標準箱,國際航運中心建設初見成效,力爭進入全球航運中心前15名。打通廣州鐵路樞紐東西通道,完善鐵路樞紐物流體系,強化廣州作為全國四大鐵路主樞紐之一的地位。推進區域高快速路網一體化建設,建成覆蓋珠三角、輻射華南地區的"四環十九射七聯絡"一體化高快速路網絡。初步建成內接內陸腹地、外聯沿線國家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網絡。

三是國際金融合作水平明顯提升。2015年,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達8%以上,基本落實與廣州區域國際金融中心相適應的金融自由化創新政策。2017年,金融業增加值占地區總產值比重達10%以上,全面建成與廣州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樞紐城市地位相適應的國際化區域金融中心。

四是企業"走出去"步伐加快。繼續擴大企業到海絲沿路的境外投資、對外承包工程以及對外勞務合作的規模,力爭3年內,境外投資協議總投資額年均增長率達到13%,到2017年達到47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對外勞務合作合同額年均增長率達到13%,到2017年達到9億美元。

五是社會文化交流成效突出。教育、醫療、體育、旅游、文化等領域交流更趨緊密,與沿線國家雙向旅游人數達到300萬人次,與沿線國家均建立友城關系,新增國際友城10個。

建設國際航運中心實現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三年計劃將建設國際航運中心作為重中之重予以部署。包括加快港口基礎設施建設,推進南沙港區三期工程建設施工,推進南沙港區集裝箱四期工程、南沙國際汽車物流產業園配套碼頭、新沙港區二期工程、南沙國際通用碼頭、近洋碼頭、南沙郵輪母港、龍穴島北部挖入式港池填海造陸工程、南沙江海聯運碼頭一期工程、廣州港深水航道拓寬和珠江口公共錨地工程等重點工程規劃建設,打造世界級綜合性樞紐港和國際集裝箱干線港,打造南沙港、黃埔港、內陸無水港等為主體的國際航運中心的港口體系。

其次是加快佛山、肇慶、東莞、中山、江門、清遠等省內和泛珠三角地區內陸無水港建設,延伸"穿梭巴士"支線覆蓋范圍,力爭2015年發展10個內陸無水港或辦事處,到2017年底建成20個內陸無水港,建設珠江口向泛珠三角城市群延伸的臨海產業經濟帶。以南沙港鐵路建設為契機,通過鐵路-海港聯運、江河-海港聯運,強化南沙港區江海聯運樞紐功能。重點推進以廣州為樞紐的粵湘贛、粵黔滇川渝、粵桂 3 條鐵水聯運物流通道,疏通珠江-西江航道,串聯海港與內河港,向粵北、中南、西南等內陸腹地延伸物流鏈。

再次是實施海空雙港聯動、空鐵聯運。重點加快南沙港和以白云機場為核心的綜合交通換乘樞紐的建設,提升海空雙港的集疏功能和效率,完善海空港集疏運鐵路、高速公路、區域快速干線、內河、管道網絡建設,形成"公、鐵、水、航、管"五網協同發展。依托白云機場綜合保稅區、廣州保稅區、南沙保稅港區等特殊監管區域之間聯動配合,發揮政策疊加優勢,以區域通關一體化為基礎,推動海空雙港在基礎互通、金融協作、產業互動、人才交流、制度建設等方面聯動對接,積極發展服務貿易、保稅物流、離岸金融,構建"海空一體"的國家重要口岸高地、商貿物流中心聚集區和新興服務業示范區。全面啟動廣州鐵路集裝箱中心站建設,加快建設"大田-北站-機場"快速通道,推動廣州北站和白云機場2條輕軌連接,打通白云機場與廣清高速接口,打造"大田-北站-機場"三港聯動大格局。

加快建設陸路骨干通道,新增鐵路線西聯東盟,西北聯系中東、歐洲,規劃建設廣汕鐵路、廣州樞紐東北貨車外繞線,打通廣州鐵路樞紐東西通道。把高鐵引入市中心,推進區域高快速路網一體化建設,建成覆蓋珠三角、輻射華南地區的"四環十九射七聯絡"一體化高快速路網絡。

建海絲國家投資平臺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

三年計劃將在促進投資貿易便利化方面加大舉措。包括積極開展負面清單管理、注冊資本認繳登記、"一口受理"機制、境外投資備案制、外商投資準入前國民待遇試點;推進國際貿易"單一窗口"試點建設、粵港澳游艇自由行;深化口岸通關創新改革,完善口岸執法協調機制,推動口岸管理相關部門實現信息互換、監管互認、執法互助的"三互"合作等。

積極推動企業走出去。推動企業與海絲沿路國家和地區共同設立經貿合作區、商品城和營銷中心。建立海絲沿路國家和地區的重點項目庫和投資服務平臺。推動企業到海絲沿路國家和地區開展港口、交通、電力、市政、環保、通訊、能源等基建工程承包,帶動廣州建材、機電等優勢產品出口。引導企業參與國際合作基礎設施項目,推動軌道交通、城市設計等我市優勢企業以總承包等方式,拓展海外市場。

建設貿易合作平臺。加快廣東自貿試驗區南沙新區片區建設,擴大服務業開放領域,在園區引進海絲沿路國家和地區特色服務項目,推進與海絲沿路服務貿易自由化。發展大宗商品交易平臺為核心的國際采購中心,促進沿路國家和地區特色產品到廣州集散。以及大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加快"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建設南沙跨境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園區、機場綜保區跨境電子商務試點園區、黃埔狀元谷電子商務示范區、廣州保稅區、出口加工區跨境電子商務產業園,支持阿里巴巴華南電子商務物流中心、唯品會等電商建設,逐步在自貿試驗區、綜保區、保稅港區、保稅物流園區內形成跨境電子商務集聚區,以電子交易為核心、金融服務為支撐,積極推廣現代交易方式,形成展示、貿易、物流配送相結合的集散中心。

深化海洋能源金融等產業合作互補相通

三年計劃重點圍繞廣州與海絲國家的產業合作,著力提升廣州現代產業競爭力。如,加強海洋產業合作,完成中心漁港、新漁村、遠洋漁業促進工程,以及南部濱海生態旅游休閑區、南沙濱海現代農業產業基地建設。完成小虎島成品油儲備基地、重大裝備制造產業基地(大崗)臨港工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南沙中船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一體化基地建設。重點推進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新所、南沙CEPA先行先試綜合示范區建設。建立海洋經濟開發園區,吸收消化國外先進技術,實行共同研究、不斷提升海洋技術。加快申請設立中國-東南亞海洋經濟合作示范區。依托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在南亞、東南亞國家建立熱帶海洋環境監測站,加強海洋漁業、氣象預報、救災減災海洋合作。

在能源和農業方面,加強低碳技術協同創新,吸引馬來西亞、泰國等國的企業通過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進行交易,共同推動節能環保技術應用和產業基地建設。支持企業在海絲沿路開展農業綜合開發,發展農產品倉儲物流,建立農產品生產加工園區、農產品產銷加工儲運基地。推動企業在泰國、馬來西亞、印尼等國設立天然橡膠加工和種植園區,在菲律賓、泰國、越南開展水稻種植,在柬埔寨開展甘蔗種植和加工,在巴基斯坦開展棉花種植。

在金融方面,依托中國(廣州)國際金融交易o博覽會,通過機構業務展示、舉辦高峰論壇、邀請參會參展、促進金融合作等形式,打造海絲交流合作的金融平臺。爭取國家政策扶持,建立廣州至新加坡、迪拜的人民幣現鈔調運與清算業務,形成以廣州-新加坡-迪拜為通道的離岸人民幣在岸結算交易中心。擴大人民幣跨境結算業務,以東盟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泰國為重點,提高廣州人民幣跨境結算范圍和比例。促進產業、科技和金融結合,爭取國家支持在廣州中新知識城內試點跨境人民幣投融資便利政策。推進互設金融機構,在資本、人力資源等方面積極參與和支持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建設。先行先試建立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開發性金融機構,配合國家、省籌建海上絲綢之路開發基金,爭取基金落戶廣州,作為專門投資基礎設施的投融資平臺。加強與沿線國家民間金融機構的合作與交流,發展商業性小額信貸機構,提高小額貸款的效率。大力發展航運金融等特色金融業,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推動跨境人民幣業務創新。推動金融服務業對民營資本和外資金融機構全面開放,減少對設立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的限制,支持建立面向國際的交易平臺。

打造海絲文化名片促人文合作共進融通

三年計劃將人文合作作為重要組成部分,推進廣州與海絲國家的人文歷史的認同融通,包括深化國際科技合作,促進文化交流合作等。

在文化方面,打造"廣州海上絲綢之路文化名片",加快建設光塔民族文化風情街、北京路文化旅游區、十三行品牌景區、南海神廟旅游聚集區、長洲島文化旅游產業區、廣州海事博物館(即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廣府文化生態保護實施區。設立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研究院、研討會、文化論壇,設立海上絲綢之路研究基金,支持研究機構合作和學者互訪,推動學術科研交流。建設傳統文化"走出去"工程,重走文化海上絲綢之路,打造音、畫、舞的演藝作品《東方天籟》,融合廣東音樂、美術品、雕塑產品、嶺南舞蹈到新加坡、意大利、荷蘭、瑞士、奧地利等國商業性巡演和巡展,2015年廣州藝術節邀請歐洲及海絲沿岸國家來穗演出。舉辦海上絲綢之路廣州文化周,推動相關主題文藝精品創作,打造海上絲綢之路文化信息平臺,凸顯廣州自古以來作為中國對外貿易和文化交流重要城市的歷史地位。

加快海上絲綢之路史跡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力爭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牽頭城市,編制海上絲綢之路史跡點專項保護規劃,重點做好南越王宮署遺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懷圣寺與光塔、清真先賢古墓、南海神廟及明清古碼頭遺址等6處史跡點的保護利用工作,按照申報世界文化遺產要求開展該6處史跡點周邊環境整治工作,最大限度地保持史跡的歷史氛圍和環境風貌。

實施友城拓展戰略,重點開拓馬來西亞馬六甲市、塞舌爾維多利亞市、肯尼亞內羅畢市、埃塞俄比亞亞的斯亞貝巴市、塞內加爾達喀爾市、柬埔寨金邊市、印度金奈市、以色列海法市、沙特阿拉伯吉達市、巴基斯坦卡拉奇市等國際友好城市,基本覆蓋海絲沿路重點國家的重點城市。發揮華僑紐帶作用,加大與海絲沿路的社團聯系,加強新華人華僑溝通,繼續承辦"海外社團中青年領袖培訓班",加強對僑團中青年骨干的聯系與培養。

同時,三年計劃還推出了包括南沙港區三期工程、廣州南沙國際郵輪母港、白云國際機場二號航站樓空運口岸等在內的93個廣州市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具體項目詳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