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同存异”应是中美追求的共同方向

亚太日报

text

3月18日至19日,中美高层战略对话将在美国阿拉斯加州安克雷奇举行。这是拜登政府上任以来中美首次高级别会谈,也是时隔9个月之后中美高层官员再次就重大问题举行的面对面交流。

本次会谈或将奠定未来四年中美关系的基调。外界也对此寄予诸多期待,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发言人日前表示,“希望中国和美国能够找到在关键问题上协作的途径,尤其是气候变化和新冠疫情后的世界重建。”

客观地说,拜登政府上台两个月以来,中美关系在整体上较特朗普执政后期有回暖迹象。2020年中美之间那种“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已随着特朗普的离任而稍有缓和。在不久前的农历除夕,拜登与习近平主席的通话更是向外界释放了积极信号。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本次高级别会谈或将迈出中美关系回归正轨的实质性一步。

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特朗普政府给中美关系留下的“后遗症”远未彻底消除。无论是在美国国会,还是在拜登的内阁政府中,主张打压中国高科技企业、质疑新冠病毒源头、借涉港涉疆问题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等言论仍在大行其道。“竞争”“挑战”“对抗”又被拜登国安团队写入对华外交方略之中。这无疑给未来中美关系的走向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

中美建交40余年来,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世界格局东升西降。中国国际地位的迅速提升成为如今影响中美关系的最大变量。由于中美文化不同、制度迥异,今天在美国政界仍有不少人抱着冷战思维不放,对中国心存疑虑和警惕,有极端者甚至主张所谓“中美脱钩”。但在全球化时代,中美早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美国对中国的遏制和打压,事实证明最终也必将伤及自身。例如,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SEMI)日前就表示,由于美国政府限制半导体供应商向中资企业出口芯片,美芯片行业已损失近1700亿美元。中国美国商会最新调查也显示,在华美企最担心的问题就是两国政治关系紧张。事实上,中美之间产业链互补,拥有广阔的合作空间。英国智库亨利•杰克逊协会在去年发表的研究报告《摆脱中国产业链》中称,在联合国分类的831项基本产品中,美国有424项依赖从中国进口;其中关系国计民生的260项中,有114项依赖从中国进口。由此可见,中美之间并非冷战时期大国间的零和博弈关系,而是全球化时代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

同时,中美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在气候治理、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地区安全等国际问题上肩负着无可替代的责任。尤其是在后疫情时期,病毒溯源、疫苗研发、国际联防联控等紧迫任务都亟待中美携手合作。因此,中美相向而行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的福祉,同样也是世界各国的共同期待。

虽然一次会谈不可能解决所有问题,但正如王毅外长提到的“三份清单”所言,有分歧的问题可通过对话寻求解决之道,少数难以达成一致的难题可搁置并管控起来。中美能坐在谈判桌前,本身就迈出了积极一步。

中国人讲“君子和而不同”。尽管中美在文化和制度上存在诸多差异,但是“求同存异”应当成为两国处理相互关系的共同追求。希望在经历过2020年的“冰点”之后,本次高层会谈能够成为中美在新阶段开启沟通和对话的第一步,希望双方秉持平等和相互尊重的精神,推动两国关系朝着双方民众期待的方向发展。

(来源: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