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咖丨陈漫口中的“陈漫式美学”

亚太日报

text

说到摄影,你一定会想到 Mario Testino、Ellen Von Unwerth、David LaChapelle 这样的西方顶级时尚/娱乐摄影大师。如果同时提到国内的摄影大师,可能“陈漫”是最先会印入脑海的名字。这位创作了许多国内“第一”的摄影先锋,用丰富的创意,推动了国内当代审美的不断演化。她的作品大胆而无畏,糅合了超现实与波普风格,同时又呈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陈漫凭借强大的数码后期技术,和丰富的色彩、细节开辟出属于她的美学道路,掀起了特有的“陈漫式美学”:年轻、时尚、另辟蹊径,又在不经意间流露出丝丝诱惑。

陈漫曾为诸多明星、全球奢侈品牌以及知名媒体拍摄。2012年,她还为《i-D》的“Whatever the Weather”issue 拍摄了12个不同版本的“中国风味”的封面,被BOF推崇为“2012年最具创意、最具美感的摄影作品之一”。如今不停穿梭于洛杉矶和北京的摄影大师陈漫与我们分享了她的故事,谈谈她所具备的技能、创意灵感以及是如何一跃成为国际知名摄影师的历程。

你是如何走上摄影之路的?

2003 年我还在大学,给《青年视觉》的封面创作。当时我长期在少年宫、中央美院附中、中戏、中央美院系列学院训练,内心产生了一种青春有激情没地儿使的表达欲。设计第一期就受到了强烈的反响,一如既往的听到许多正面与反面的不同声音。

你又是如何步入高街时尚,开启编辑摄影生涯的?

《青年视觉》封面系列是我创作上的“第一阶段”,在当时的艺术技术狂的习惯下我是主要用后期讲述的,时尚圈褒贬不一,说,“千万别找陈漫拍”,我意识到我又侵犯了这种惯性业力的安全感的情绪体了——包括现在也还存在。于是我很突然就跳到了“第二阶段”,也就是大头照,还发明了好多极简拍摄灯位。那段时间, “一灯大师”的称谓就这么来的。当时在柔美亦或追洋范的审美环境下,我用的灯是最简单的,构图也是,就像是拍一寸照的大头照。也没有什么后期,就一张脸。然后人们又惊了……当时没有人像我那样拍,而我要的就是直接、直接、直接,坦诚简单的存在,没有形容词没有别的废话,至今我都一直在用视觉语言解释着自己。

说到感官与创意,你镜头背后的灵感源自于哪?

拍摄之前我的脑海里都会有一个完成画面,就按照脑海里的“画面”去做。当然我自己修图的时候,比如在拍《vision》的阶段,我会在修图的过程中不断地改变和塑造这个画面,所以一切都是来自于这种 preview 的想象。

你是如何与品牌或媒体间开展创意合作的?

每次拍摄其实分很多种情况,有时候什么都不准备,上来就拍,很多次拍摄明星封面的时候就是这样的。当然也有非常重视的拍摄,比如广告和一些非常重要的封面,就会提前做方案。在中国我们都用微信,所以通常会在微信里开会,不断地把东西叠加上去,最后按照最终的方案去执行。当然因为我现在有自己的公司 studio6,我们是一个有70多人的团队,这在中国摄影师里属于人数比较多的了,可能在国外属于人更多的。我们这个团队会有不同的分工去做不同的工作,负责摄影过程中不同的部分。我们还会出租影棚给其他摄影师。

如果时光倒退几年,你会为年轻时的自己做出哪些改变?

我会跟小时候的自己说,“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不要恐惧未来,做好现在。每一步的选择都是对的,都是有原因的。”

(来源:i-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