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美國國防部發言人18日宣稱,2架中國殲-11戰機17日在南海國際空域攔截1架美偵察機,美方認為中方有關行為是“不安全”的。中國國防部和外交部發言人19日先後對此進行了駁斥。翻開五角大樓自己的記錄就可知道,正是因為美國海空軍各個型號的偵察機常年不懷好意地徘徊在中國周邊,才導致這類“不安全”的事情屢次發生。
美海軍偵察機最活躍
可以說,美國海軍的偵察機在中國周邊最為活躍,多次在中國南海上空肇事,然後還“倒打一耙”。據報導,這次在南海上空進行偵察的是一架EP-3偵察機。“EP-3遭攔截”讓人很容易想到2001年4月1日與中國殲-8戰機相撞的那架美國海軍EP-3電子偵察機。EP-3是在著名的P-3反潛巡邏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屬於一種渦輪螺旋槳發動機的中型平臺,可續航10小時以上。美軍現有15架EP-3偵察機,均隸屬於VQ-1“世界守望者”中隊,部署在沖繩嘉手納基地。EP-3每週兩次從沖繩起飛對中國沿岸及西沙群島“例行偵察”,中國戰機通常都會伴隨跟蹤。
專家介紹,EP-3在“例行偵察”時主要執行兩類任務,一類是進行通信偵察監聽,主要對高頻、甚高頻無線電通信和衛星通信等軍民用無線通訊系統進行監聽。該機上下機身佈滿的刺蝟一樣的刀狀天線就是用來進行通信監聽和定位。該機另外一項任務是雷達信號偵察。它採用特殊的感測器陣列,可以精確確定輻射源位置。與2001年南海撞機事件中的那架EP-3相比,如今它已經全面升級,增加了聯合全球情報通信系統、敵方部隊綜合瞄準系統、自動化電子偵察測量系統等新設備。傳統戰機的雷達告警裝置只能對雷達粗略定位,主要方向的誤差在3-5度,而且只能測向不能定位;而EP-3的雷達信號偵察系統不僅能精確定向而且可精密定位,還能同時記錄收集不同型號雷達的“指紋”,例如頻率、脈衝重複頻率等參數,為戰時實施干擾和反輻射攻擊建立資料庫。
美國海軍目前尚未有替代EP-3的大型專職電子偵察機,但新服役的P-8A反潛巡邏機實際上執行了大量EP-3和P-3C的任務。由於電子設備小型化,加之採用更大型的波音737平臺,P-8A可同時完成反潛巡邏、對海偵察和電子偵察任務。根據美國海軍播放的宣傳視頻顯示,該機頻繁在南海騷擾中方潛艇和海軍艦艇編隊,並進行近距離低空飛越等不專業的挑釁性行動。據外媒報導,2014年8月,一架美國海軍P-8A巡邏機在東海上空進行“例行偵察”時,遭遇中國一架殲-11B型戰鬥機近距離攔截。
美空軍仍是對華偵察主力
儘管美國海軍經常在中國周邊製造麻煩,但就偵察規模來說,美國空軍是當之無愧的主力。美國空軍的RC-135仍然是目前美軍最精良的專職電子偵察機,作用大致與EP-3相當,不過RC-135的尺寸更大,性能也更強大。該機系在C-135運輸機基礎上改進而來,最大起飛重量大致相當於EP-3的兩倍,可搭載約20名任務乘員,速度更快,航程更遠。
RC-135有多種改進型,包括A、S、U、V、W、X等型號,最新型號為RC-135X,它們的功能各不相同。RC-135S用於偵察彈道導彈發射,主要部署在西太平洋,目的在於監視中國、俄羅斯和朝鮮的彈道導彈發射。1996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向臺灣海峽試射導彈,美國從本土急調一架RC-135S偵察機,以空中加油方式直奔西太平洋,目的便是收集導彈的參數。RC-135V和RC-135W重點收集的目標是電磁信號,任務是即時偵測空中各種電磁波資訊,對目標進行定位、分析、記錄和資訊處理。它在一萬米高度可偵測到600-800公里範圍內的電臺,能在對方雷達有效探測距離外率先實施定位。最新的RC-135X型偵察機裝備紅外、光學探測系統,還可利用機載“舒特”系統滲入對方防空自動化指揮網,甚至可以類比對方的敵我識別裝置,讓對方將其識別為“我機”。
目前美軍現役RC-135超過20架,全部屬於美國空軍空戰司令部,部署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奧福特空軍基地。亞太地區的RC-135通常進駐日本沖繩嘉手納基地,起飛後沿偵察目標國的沿海進行偵察。據俄新網報導,RC-135從該基地起飛後便沿偵察目標國(中國)的沿海進行偵察,按慣例是從沖繩起飛後先向北飛行,快到目標國(中國)領海領空時開始轉彎向南飛行,沿東南沿海一帶的海空邊界平行飛行,一直到最南邊,然後再調頭往北飛行,一次起飛大約可以迴圈偵察飛行4次。
“全球鷹”無人機也是“常客”
由於RC-135日益老舊,而且數量有限,目前美國空軍還時常派出“全球鷹”高空長航時無人機對華偵察,“全球鷹”也因此成為中國領空附近的常客。該機可連續飛行38小時,飛行高度一萬米以上。它主要攜帶三類感測器,包括合成孔徑雷達,可對400公里範圍內的地面目標進行解析度為分米級的成像偵察,此外還有紅外和光學成像偵察設備以及無源電子偵察系統,後者的基本功能與RC-135相似,但攜帶的設備更為精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