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D校園記者 | “香港經濟的機遇和挑戰”——對話“中國品牌第一人”

亞太日報

text

文字整理|香港中文大學範思憶

2015年對於香港是至關重要的一年,無論是港滬通的起航給港股帶來的“樂極生悲”,還是與牛市一同止步不前的旅遊業與零售業;無論是李嘉誠名下巨無霸長和系的“世紀重組”,還是風雲變幻、跌宕起伏的“漢能迷霧”和“亞視風波”。香港的經濟和社會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2016年初,香港特別行政區特首梁振英在施政報告中提到,香港雖然發展水準高,但經濟規模細小,而且高度開放,對外依賴度高,對外圍的變化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今年是國家“十三五”規劃、“一帶一路”建設和創新及科技的開局年,因此也是香港重要的機遇年。

本次對話,《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請到“中國品牌第一人”李光鬥老師,以“香港經濟的機遇與挑戰”為主題,向中國各大高校青年廣泛徵集提問,對話名師,旨在激勵中國青年溝通洞見、激蕩思想、認清形勢、迎接挑戰。

對話人:李光斗

中央電視臺品牌顧問、著名品牌戰略專家、品牌競爭力學派創始人、華盛智業·李光斗品牌行銷機構創始人。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曾任復旦大學研究生會副主席。1990年開始從事市場行銷和品牌策劃工作,先後擔任全國數十家著名企業常年品牌顧問,被評為影響中國行銷進程的風雲人物。任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廈門大學EMBA品牌學特聘教授,榮獲中國策劃業12年傑出功勳獎。對行銷、經濟、社會、品牌、文化等領域有深入研究。

主持人:範思憶(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碩士)

Q1、經過半年時間的籌備,香港第一個有關“一帶一路”的研究機構——香港一帶一路研究院29日宣佈成立,旨在為“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提供交流平臺,發揮香港在服務領域的優勢,為世界和平和經濟發展作出貢獻。您認為,香港如何把握“一帶一路”的機遇,振興本地經濟?

(香港中文大學經濟學葉風華)

A1:一帶一路是中國未來十年的一個大的國家戰略,它的實施會改變整個世界經濟的格局。香港作為亞太經濟的重要的組成部分,對於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應該有自己的規劃。一帶一路戰略不僅僅是中國大陸的戰略,也是一個涵蓋了整個亞洲地區的發展戰略。所以我覺得香港一定要融入一帶一路戰略才能為自己的發展提供一個非常好的大環境。

Q2、今年年底,香港旅遊業議會總幹事董耀中表示,去年聖誕假期訪港內地旅遊團數量約有400個團,今年減至約300個團,跌幅多達近20%至30%。您認為有什麼措施可以挽救香港的旅遊業?

(廈門大學法學梁軒儒)

A2:旅遊業是香港的支柱產業。振興香港旅遊業,需要香港旅遊業重視大陸遊客。在這方面,我認為,香港的民眾也好,香港特區政府也好,應該從各方面更加重視來自大陸的遊客。因為旅遊業對香港尤其是對香港經濟的發展是一個至關重要的因素。

Q3、2015年香港官方最高頻的一個辭彙是“超級聯繫人”,即中國內地與國際世界的超級聯繫人。去年6月,梁振英曾撰文,專門論述這一名詞,並希望以此身份融入中國內地“一帶一路”的願景中去。對此,您認為香港應該如何發揮“超級聯繫人”的品牌優勢?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AimeePang)

A3:“超級聯繫人”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提法,把香港和一帶一路的關係闡述地非常得清楚。我認為香港不僅是一個“超級聯繫人”,也是一帶一路的一個非常關鍵的節點。以前,香港在中國和歐美的整個外貿體系中處於一個非常重要的轉口貿易的港口地位。所以我覺得今後在一帶一路的發展中,香港應該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Q4、目前有輿論認為,香港滯後的立法成為限制本地創新創業發展的桎梏,您對此怎麼看?(浙江大學國際政治與貿易趙初楠)

A4:香港一直是中國最有競爭力的城市之一,排名非常靠前。而法治社會是大家對香港社會認可的一個重要因素,所以要促進香港經濟的發展,必須維護香港作為法治社會的一個標杆城市的地位和作用。

Q5、在今年1月份在香港舉辦的中國企業家發展年會上,您做了以互聯網經濟為主題的專題報告。現今,香港的一些本土品牌(比如六福珠寶,大家樂,華潤萬家,屈臣氏,萬寧等)也在利用互聯網實現自身的企業價值,在您看來,香港的本土品牌應如何把握互聯網時代的商業新機遇?

(香港中文大學新聞學範思憶)

A5:香港作為中國和世界經濟的一個窗口,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在改革開放之後,香港在一個層面也忽視了香港品牌的建設。我們可以對比新加坡,從兩地的面積來看,香港的地域面積比新加坡還要大好多。新加坡是一個島,而香港有自己的腹地,緊鄰深圳。在品牌的發展方面,新加坡是亞洲人均品牌最多的一個國家。所以新加坡發展本土品牌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它的金融品牌航空公司,包括它的輕工業品牌比方說虎牌啤酒、85度C,旅遊業品牌悅榕莊,金融業品牌星展銀行等等。所以,我們說新加坡走了一條外向型的品牌擴張的道路,這對促進新加坡的本地經濟發展有非常大的作用。對比來說,香港的經濟過多地依賴於地產經濟,所以當新的金融中心在上海等城市崛起之後,它就會遇到非常大的挑戰。在這個方面我認為香港其實是有優勢的,更多的香港製造和香港品牌,更多的madeinHongKong或者是madebyHongKong,更多地關注香港製造業的空心化才能為香港經濟帶來新的機遇。

Q6、香港擁有世界頂尖的教育水準,但是大學生畢業後大多選擇找一份安穩的工作而不是選擇創業,除了因為香港高昂的租金,還有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一個現象?你鼓勵香港大學畢業生在港創業嗎?

(香港浸會大學國際新聞孫淩奕)

A6:我覺得其實香港和內地的聯繫本來就非常得密切,山水相連,就隔著一個羅湖橋。至於說在香港創業還是在內地創業,其實中國大陸有更多的發展機會,如果說未來的香港和深圳往同城化方向發展的話,我覺得對香港的青年來說,能夠選擇在深圳創業,也會為他們提供更多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我覺得,世界上有很多地方比如說紐約的生活成本也非常高,但對於創業來說,不在於成本的高低。而是說怎麼找到一個有價值的創新點和idea,用創新和idea來支撐,這樣的創新創業發展模式對於提升香港的經濟會有非常好的示範作用。

Q7、2015年9月、10月,您曾分別撰文指出香港經濟發展模式正朝空心化發展,香港旅遊業將由盛轉衰。在全球經濟形勢普遍下行的2016年,您認為已經很囧的香港經濟、香港旅遊業該如何走出“港囧”?

(江西師範大學新聞傳播葉旭陽)

A7:2016年是整個的世界經濟面臨嚴峻挑戰的一年。中國的經濟也面臨非常大的下行壓力。經過高速增長之後,中國提出了新常態。2015年的經濟的增長率只有6.9,2016年有可能繼續下行,在一個大環境下,其實香港經濟也是一個多事之秋,面臨很多政治和經濟的挑戰,給人一種山雨欲來的感覺。任何時候,所謂“危機”,其實意思是危險之中孕育著機會,還有一個詞叫做“置之死地而後生”,香港經濟在面臨嚴峻挑戰的情況下,利用這種新經濟和互聯網經濟能夠製造的機會,其實香港的區位優勢還是很明顯的。我認為沒有必要怨天尤人,其實大家面臨的困難都是一樣的,我們需要把香港的這種區位優勢轉化成品牌優勢,打造一個智慧城市,我相信香港的明天會更好。

【編者按】“APD校園記者”專欄開欄語

李大釗先生曾說,青年之字典,無“困難”之字;青年之口頭,無“障礙”之語;惟知躍進,惟知雄飛,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銳敏之直覺,活潑之生命,以創造環境,征服歷史。

當今時代,是信息爆炸的時代,輿論環境復雜多樣,人文環境千姿百態,不同文化和思想的交融互動日益加深。青年學生雖身處校園,但不以此為認知之限;雖未歷滄桑,但才思兼備,意氣風發;在價值多元化時代,他們勤奮學習、勇於探索、奮發向上,在各種社會活動中扮演者極為活躍的角色。

亞太日報攜手“香港青年通訊社”開辟“APD校園記者”專欄,為青年學生提供交流、互動的平台,聆聽他們對社會和生活的思考,對人生的感悟,承接他們目光中投射出的時代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