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關鍵詞看“黃金周”15年變遷

亞太日報

text

十一期間,北京頤和園遊客爆棚。資料圖片。

【亞太日報訊】綜合新華社消息,十一黃金周,這個我國最初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以刺激消費,拉動國內經濟,促進國內旅遊為動因之一而做出的舉措,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盤點這15年國慶長假出現的關鍵字,從中見證了我國15年旅遊等相關產業發展的軌跡;見證了我國發展中出現問題、解決問題的社會進步;也見證了我國百姓休閒消費能力不斷提高,從滿足現實的基本生活需要一步步轉向對精神生活的嚮往。

1 黃金周——1999年啟動

1999年9月18日,國務院修訂發佈《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春節、勞動節、國慶日和西曆新年為“全體公民假日,其中春節、勞動節和國慶日為3天,元旦為1天;還規定這4個屬於“全體公民假日,如果適逢星期六、星期日,應當在工作日補假。

1999年,將“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後的雙休日拼接,形成7天的長假。2000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於進一步發展假日旅遊的若干意見》,正式確立了“黃金周假日制度。

2 假日經濟——從141億到2233億

“假日經濟一詞始於1999年。當時國務院修訂出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後,國人一年的休息時間(包括雙休日)破天荒地達到了114天。輿論立即指出:一年中三分之一的時間成了公休假日,而這“假日經濟的好壞將決定一年的經濟狀況。據專家回憶,1999年,當時的國內正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普遍不景氣、內需低迷。黃金周為“黃金而生,並且一用即靈。統計數字顯示,第一個“十一黃金周全國實現旅遊收入141億元。到2013年第15個“十一黃金周,全國旅遊收入已達2233億元,遊客人均花費支出521元。

自1999年開始,旅遊消費有力地拓展了相關行業的市場,表現出旅遊新經濟增長點的旺盛活力和關聯帶動作用。“假日經濟不僅擴大了內需,刺激了消費,同時也帶來了經濟發展觀念的一次新變革。

3 “五一 黃金周——2008年被取消

節假日過於集中,“五一“十一人員流動數量龐大,交通擁擠,旅遊安全隱患增大。同時,居民大規模集中出遊導致旅遊產品短期內供給不足,不斷有專家呼籲取消黃金周。

2007年12月,國務院公佈《國務院關於修改〈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的決定》,2008年開始,“五一黃金周被取消,改為短假期,共3天,並設立了清明、端午、中秋3次短假期,傳統節日成為新增法定假日。3個黃金周減少到兩個,長假出遊選擇減少,當年國慶黃金周出遊人數增長幅度升至22.1%。

4 “黃金粥——人數激增引發的社會問題

第一個“十一黃金周全國出遊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到2005年國慶黃金周全國共接待旅遊者突破1億,達到1.11億人次。2008年以來,國內旅遊市場經歷了一系列重大事件的影響,居民消費欲望被壓制了兩年,一直未得到真正釋放。各地居民紮堆出遊,集中旅遊消費,讓黃金周變成“黃金粥,導致交通、住宿、消費各方面全面吃緊。到了2013年的國慶,全國在“黃金周期間共接待遊客4.28億人次。

5 高速免費——發“高速免費通行券?

2012年7月,國務院同意了交通運輸部、發改委、財政部、監察部、國務院糾風辦制定的《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以後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日這四個重大節日7座以下(含7座)載客車輛可以免費過高速。但這塊看似甜蜜的“蛋糕卻好吃難消化,綿延不絕的擁堵場面成為司機心頭之痛。

新華社10月6日文章指出,特定時間的中國式“人口大遷徙,本已給節假日的交通帶來巨大壓力,加之免費政策,大量的人流車流導致高速公路壓力劇增,出現大面積擁堵幾乎成為必然。這偏離了制度設計者利民惠民的初衷,是否能刺激消費暫且不說,如何確保出行安全與順暢,成為擺在各級管理者面前的一大難題。高速公路免費如何科學有效有序施惠於民,管理者應作進一步探索,比如是否可以發放“免費通行券,每輛車每年享受一定公里數的免費通行額度,而時間則自由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