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學童爲何不快樂?

text

【亞太日報訊】4月4日是香港兒童節,猜猜香港小朋友們的節日願望是什麽?有調查顯示,近四成學童的兒童節願望居然是不用做功課。逾八成小學生認爲,學習時間過長及功課、考試量過多,讓校園壓力變大。如何讓學童快樂學習,成爲香港近日的社會熱點話題。

學業壓垮孩子的創意

香港近期一項“兒童壓力指數”調查結果顯示,86%的小學生認爲校園壓力來源是學習時間過長,81%人認爲是功課與考試量過多,71%人認爲是課程沈悶。家庭生活壓力方面,97%小學生認爲壓力主要來源是父母常爭吵,其次是父母期望太高,占73%,自己與家庭成員關系惡劣占67%。

另一項由香港明愛青少年及小區服務組織的“小學生讀書壓力關注組”調查發現,受訪學童創意思維與睡眠時間成正比,而做功課時間愈長,創意愈差。以7分爲滿分,受訪學童平均創意思維得分不足3.5分。近兩成學生平均每日有9份或以上的功課,17%人曾試過做功課至淩晨1時或以後。兒科專科醫生林蕙芬解釋說,5至12歲兒童每日最好有10至11小時睡眠,因爲大腦在睡眠時,會將短暫記憶轉化成長期記憶,有助學習。

明愛青少年及小區服務注冊社工陳偉傑表示,近半學童在受訪時情緒表現負面,有人稱“有想過輕生,很累”,也有人“覺得自己很笨”,厭惡學習,形容壓力“如吊頸般”。

關鍵在改變家長觀念

面對校園及家庭生活中壓力處處,“不用做功課”成爲受訪小學生最渴望的兒童節願望,占39%,盼與朋友盡情玩樂占33%,渴望與父母去旅行則有30%。總的來看,香港學童都希望能暫時擺脫學業,放松去玩。

小學生的這種亞健康狀態引起香港社會廣泛關注。港區教育局署理高級課程發展主任陳繼耀3日撰文表示,學習與遊戲不必相悖,改變現狀的關鍵是,家長及學校要下定決心改變“孩子要贏在起跑線”、“課外活動是功課的一部分”的扭曲觀念。

香港幼兒教育專家鄭繼池也稱,適當的壓力有助兒童成長,但過多壓力會造成負面作用。他建議家長避免在課余時間強迫子女參加興趣班,相反,增加親子活動,一起運動、野餐及拍照等,有助減壓及增進親子關系。家長亦應向小朋友傳授樂觀心態,視壓力爲人生中的挑戰,將負能量轉爲正能量。

政府和學校也在找平衡

爲讓小學生愉快學習,香港教育局也推動教改,給學校、教師及學生拆牆松綁。不少學校舉辦富趣味的科學日,安排如設計摩天大廈、衝天直升機等科學探究活動,讓學生“動手做”及思考。

香港五邑鄒振猷學校校長沈耀光表示,兩年前開始,他們學校就只在午飯前安排學科課堂,午飯後則安排不同活動,如課外活動、另類學習,包括播放影片等,他還呼籲各界“要以孩子心做孩子事”。

陳繼耀特別指出,教改措拖是否成功,還需家長以至整體社會在文化觀念上改變,並以實際行動配合,而不僅僅是拘泥于表面的某種形式。“是否真的有必要強求‘零功課’?是否需要枯燥無味的操練?”他期盼家庭、學校與教育局配合,助孩童在學習與閑暇之間找出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