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密松之惑”,中企才能走远

N

text

许久没见如密松这般明亮的夜,盘坐在伊洛瓦底江旁,和身边一位留守在密松水坝管理处的小伙交谈。伴着周边徐徐的清风,听着身边的故事。毕业于外交学院的小李,本来志向是成为一名外交官,如今却在远离密支那几十公里的库区等待了4年多。

笔者近日赴泰国、缅甸进行实地调研,了解中企在当地的发展情况。常在新闻中听到的密松,对国人而言熟悉又陌生。这座水坝紧挨着克钦邦首府密支那,离中国云南省不过200多公里,住着许多的华人。当地民众对于中国的看法总体也比较积极,然而这也成为萦绕在人们心中的“密松之惑”。为何曾经政府支持,百姓有好感,水库项目却迟迟停滞?

众所周知,电力工业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支柱产业。缅甸是一个电力非常缺乏的国家,在旱季的缅甸用电量并不大,但笔者却在仰光机场遭遇了两次停电,缅甸缺电困境可见一斑。为了解决缺电的难题,缅甸政府在2012年提出要积极吸引和利用国内外投资,大力发展缅甸的电力产业,以满足国家发展和人民的需求。缅甸拥有超过1亿千瓦的水能资源,其中主要分布区域就在伊洛瓦底江和萨尔温江,原本计划是中国帮助缅甸在伊洛瓦底江上游密支那规划建设密松、其培、乌托等7级流域电站和1座施工电源电站。而这些项目一旦建成将有力地缓解缅甸缺电的困境,并且将迅速助推缅甸经济的腾飞。

一方面是缅甸的严重缺电,一方面又是对中国水电项目的掣肘,这似乎有点让人摸不着头脑。留守在密松坝区的员工已经远离亲人度过了4年的时光,除了负责联络当地公共事务之外,也负责企业社会责任工作,修通了从密支那到密松的长达19公里的水泥路,帮助当地的移民村。中国员工还积极参与周边百姓的各种活动,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孤儿院,都活跃着中方的身影。中方还专门设立“伊江奖学金”来资助当地的教育,原来鲜有人考取大学的移民村,现在每年被录取的人数不断增加。大米、衣物、教育这些身边的事情让库区民众对于中国企业形象的认同感渐渐提升。

然而,这些润物细无声的工作加上苦苦的等待,却仍然未能换来密松项目的重启。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失去了话语引导权使中资企业在缅甸步履维艰。缅甸民主化的进程催动了当地NGO组织介入缅甸的许多大型项目,被大国操纵的媒体经常利用显微镜来放大工程中的每一个缺失,甚至超出鸡蛋里挑骨头的程度。加上教会的力量,使得不少附近民众在煽动之下成了抵制的主要力量。

正如中国人常说:“酒香也怕巷子深”,做了很多工作的中资企业由于缺乏有效的公共外交和宣传渠道,加上大国操纵了缅甸媒体的议题,使得中企公共外交的效果不仅没能让更多的缅甸民众认可,甚至国内百姓也对密松项目存在误解。泰缅之行,笔者最大感触是,中企走出去的步伐不能单单只靠企业自身的力量,更需要有整体外交工作思路的转变,构建全方位的海外利益保障体系才能让中国海外项目做得更远,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