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究竟有多新?

新华国际

text

【亞太日報訊】據新華國際報導,在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中國經濟能否頂住壓力,開啟“雙引擎,實現“雙中高?兩會召開之際,多位海外專家學者展望“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發展走向。

新增長:“換擋無需多悲觀

2014年,中國經濟增速放緩至7.4%的近年低點,2015年初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也未顯露增速加快的跡象。

對此,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所長亞當·波森說,“中國經濟處於從高速向中高速增長‘換擋’的過渡期,這是一個正常的必經過程,中國政府擁有充足的資源使經濟保持在合理區間運行。

日本大和綜合研究所資深經濟學者齋藤尚登認為,當前中國經濟面臨持續穩定發展和實施經濟結構改革的雙重挑戰。但是,中國目前尚有較多的貨幣、財政政策等宏觀調控手段,有較大的政策迴旋餘地。如果能夠有效利用和配置好現有各項資源,確保就業形勢,經濟增長下行風險是有限、可控的。

知名國際會計師事務所德勤法國分公司經濟學家讓·保羅·貝特貝茲認為,中國經濟增速放緩只是相對於過去超高速增長而言,實際上中國經濟增速依然保持在較高水準。中國勇於犧牲經濟增速,積極推進結構調整,“是一個非常正確的戰略選擇。

**新動力:“雙引擎助力“雙中高

**

國務院總理李克強指出,中國經濟要實現“雙中高——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必須用好政府和市場這“兩只手,開啟“雙引擎。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要改造傳統引擎,重點是擴大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英國華威商學院教授卡邁勒·邁拉赫對此十分贊同。他說,中國需啟動“雙引擎來提振經濟增長和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雙引擎戰略需緊密配合、相互促進,而不是相互替代、彼此爭奪資源。

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別爾格爾認為,中國實施“雙引擎戰略的目的是尋求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如果說中國之前的經濟增長主要依靠投資和出口,那麼現在中國更希望通過擴大內需和提高創新能力,實現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經濟增長。

新發展:“新常態下謀求新作為

當下,以增速放緩、結構調整、動力轉換為主要特徵的“新常態已成為理解中國經濟的一把鑰匙。

澳大利亞前外長、悉尼科技大學澳中關係研究所所長鮑勃·卡爾認為,幾十年來世界已經習慣了中國經濟的兩位數增速,今後必須適應它的新步伐。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在預期之中,也是新的常態,中國仍是世界經濟增長最大的貢獻者。

展望“十三五,處於“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又將會有怎樣一番新作為?

日本大學經濟學名譽教授加藤義喜認為,中國可以利用經濟增長放緩的機會,調整經濟結構,淘汰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產業,將經濟重點放在發展第三產業、節能和環保產業以及高新技術產業,完成產業更新換代和企業轉型。

“不管是‘十二五’還是‘十三五’,關鍵是看能不能持續推動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新加坡國立大學李光耀公共政策學院陳抗教授說。“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要啃硬骨頭的,中央和地方財政的關係要調整,政府的角色要轉變。

越是艱難越是要迎難而進。“中國經濟規模很大,經濟轉型需要時間。美國金瑞基金常務董事布倫丹·埃亨說。“但是,中國政府有很強的領導力,相信能夠將經濟轉型的目標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