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理工大学学生范源庆虐猫事件被曝光后,大众对于虐猫虐狗黑色产业链的关注愈增。尽管微博和QQ等平台封禁了一批相关账号和群聊,但仍有多名网友反映,范源庆只是虐猫链条中的一环,其背后还有更大的虐猫群体,仍在通过“游击战”不断换群聊的方式躲避审查。这些手段包括微博引流、私人定制以及视频直播等。
凯文·凯利说“技术发明人性”,但技术如果没有被善加使用,也会放大人性之恶。
这些虐猫者本就狡兔三窟,屡禁不止,现在随着新兴互联网平台与新传播手段的出现,又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更加隐匿的好去处,“老革命”遇到了更加棘手的“新问题”。
众所周知,长期以来,一些心理扭曲者之所以敢肆无忌惮地虐待、残害小动物,跟动物福利保护法的“缺位”不无关系。而网络治理的不尽如人意,又为打击虐待小动物增加了难度。
从报道可知,这些虐猫者可谓是紧跟风口,比如通过社交平台设置关键词引流,利用视频直播同步传播虐待内容,还有根据所谓“顾客”需求精准定制不同“口味”的虐猫视频。隐秘的心理与监管乏力之下,一些人所获不菲。在相关报道中,有人自称一个月赚了四万。
这显然是一种极为扭曲罪恶的产业链,其不仅虐待了小动物,也是对互联网生态的污染。基于良知与责任,互联网平台不能任其滋长。
对于借助互联网传播、营销虐待小动物的行为,相关互联网平台并非无所作为。但目前来看,其主要遵循网友举报——平台封号、解散群聊的治理路径,很明显,这仍属于滞后惩罚,治理效用并不明显。
这就要求,对于互联网上的虐猫产业链,相关平台应尽快升级审核与鉴别手段,将监控关口前移,争取在第一时间制止这类视频在网络上传播、交易。
现在,随着人工智能识别技术的应用与普及,不少平台已经有能力过滤低俗、色情、暴力等内容。比如一些短视频平台已经在搭建一套算法系统,通过高精度的画面识别来判断内容优劣与危害。如果虐猫视频出现在直播画面中,这应当不难识别。
实际上,网络平台作为网络服务提供者,本就承担相应的审查准入职责。这就要求,其一方面需针对用户进入门槛低、流动性强的特点,加强动态监测和追踪;另一方面,平台也要积极与政府部门以及其他平台有效联动,以共治共享,清除这类残忍野蛮的生意。
互联网不容藏污纳垢,更不是容忍邪恶之所。对于寄附于互联网平台的虐猫产业链,互联网升级技术手段对其严厉打击,本质上也是对新兴业态的自我保护。
长远来看,打击虐待小动物这一扭曲行为,无疑需要我国尽早出台明确的动物福利法案,也有赖相关群体的心理与观念及早转变。但这与强化平台治理并不矛盾。只有多向发力,才能彻底禁绝“虐猫黑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