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6月22日電題:上海:重返“電影之巔”
新華社記者許曉青
姬少亭
娜塔莉·波特曼的裙擺掃過第17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金爵大廳,為期9天的電影節即將落幕。這已是20天來到訪中國上海的第三位獲得過奧斯卡小金人的好萊塢一線女星。
1895年電影在法國誕生後不久,放映機和拷貝就漂洋過海來到上海。而今,在世界電影即將迎來120歲生日時,上海正試圖重返“電影之巔”。
有一種電影文化基因在這座城市和市民的血液裏流淌。據不完全統計,近30萬人次在過去9天裏觀看了上海電影節展映的國際國內名作和新片。觀眾中有本地人群,也有從全國各地趕來的“粉絲”,還有外籍人士。
自上世紀20年代起,電影始終是這座城市裏最時尚的文化娛樂消費之一。
研究者發現,文學巨匠魯迅在上海生活時最愛看電影。他的日記顯示,他在人生的最後9年看過近150場電影,去過近30家影院,他看戰爭片、科幻片、愛情片,甚至卡通片。
彼時,美國“大片”充斥中國市場,魯迅看過《金剛》《泰山情侶》,但也愛蘇聯電影《復仇豔遇》。或許只是巧合,這部影片的最新版本《杜布羅夫斯基》出現在80多年後的本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多元視角展映單元。
海納百川、中西雜糅的文化特質,讓上海成為打開中國現代化之門的一把鑰匙,也成為中國電影的誕生地、“遠東電影第一城”。
在距離電影節紅毯數十公里外的上海浦東,迪士尼樂園正加緊施工,這是這個美國文化娛樂巨頭的“夢中樂園”首次落地於社會主義的土地上。同樣是在這座城市,“東方夢工廠”晝夜燈火通明,這裡正在加緊生產《功夫熊貓3》,與美國團隊利用時差對接生產流程,真正形成了一座24小時全天候的電影夢工廠。
就好像一塊“磁鐵”,上海正在從電影的國際碼頭,變成世界源頭之一。吸引了一批重量級跨國文化企業來到此地。2013年上海電影產業在現代服務業中表現出色,有145家影視文化公司在上海拍攝電影,比上年新增49家。
美國電影金融公司、盧卡斯影業等在本屆電影節上聞風而動,看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改革和創新優勢。而溫哥華電影學院在與上海談了10年“戀愛”後,確定了中加聯合培養電影人才的宏偉計劃。
溫哥華電影學院的知名校友、第一次來到上海的科幻電影《第九區》編劇特麗·塔歇爾,對這座城市很好奇。她希望了解上海的歷史和中國的幻想故事,“有機會為上海寫一部科幻電影”。
未來與塔歇爾爭搶“生意”的可能會是日本的機器貓。“哆啦A夢”的新導演八鍬新之介在本屆電影節上透露,今後上海也將可能成為機器貓故事的發生地。
有人認為,最近20多年,國產電影的“票房王”們似乎已不能與“上海出品”畫等號了。不過,另一些觀點更加鮮明:恰是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孕育了多元化的影業主體,甚至是混合所有制的產權。而電影文化的基因其實自始至終存在於上海的血液裏。
畢業於上海大學影視專業的郭敬明已是第二年走上電影節紅毯。他的“對手”、同是“80後”的作家韓寒也在拍電影,郭的《小時代3》和韓的《後會無期》都選擇在今年7月上映。
韓寒說,郭敬明的電影已經找到了“適合他的那個市場”,而自己的電影將被如何評價,還是要看上映後的觀眾反響。“拍這部電影,對個人而言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影評界認為,在本屆上海電影節上“新青年現象”已浮出水面,電影前輩的包容心正不斷增強。人們從電影的“新生代”身上看到未來。
與共和國同齡的上海電影製片廠今年秋季將迎來65週年華誕。上影選擇在今年的電影節上與中影、八一廠強強聯合,出產更多優質大片。開放倒逼改革,融合促進發展,今天上海電影產業的“主心骨”變得更加遒勁有力。
電影節上,與中國電影誕生在同一座城市的徐崢備受矚目,他和他自導自演的《泰囧》如今是中國電影的“票房王”。他對前來上海的中外賓朋說,“電影當中有些東西隨著時代而改變了,但是電影從來沒有離開過我們,或者說,是我們根本就離不開電影。”
在上海,在徐崢身邊,有一群年輕的電影“瘋子”,他們每天聊的就是電影、故事、構想、人物。他們為了一個細節、一個道具、一個聲音精益求精。徐崢認為,“如果沒有對電影的熱愛,很難做到這一點”。
對上海、對中國的電影人而言,電影是一份夢一般的工作。此刻,此地,正是上海——正在重返電影之巔,重返夢開始的地方。(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