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B-52轟炸機資料圖片。
文| 亞太日報特約記者張寧
美國B-52轟炸機近期“誤闖”南沙,再次凸顯美方在南海問題上的攪局之心,其背後隱藏的海盜邏輯,也越來越為明眼人所洞悉。
“海盜”這一詞彙,在以殖民侵略發家的一些西方國家詞典裡,似乎不全然是貶義。海盜邏輯,意味着強權和霸道,這在有些人眼裡,似乎並非短處,反倒值得點贊。
劫掠受到阻擊,地盤受到侵削,都足以成為海盜產生不安全感的理由。美國在南海問題上似乎就在放大這種不安全感,它聲稱自己受到威脅,還要為“受到威脅”的小兄弟站台、撐腰。這種冷戰時期的霸權思維,與建立新型大國關係的潮流不符。
是誰在“軍事化南海”?
“軍事化南海”,是美國罔顧中方和平開發南沙島礁的反復聲訴,而強栽給中國的一項罪名。
伴隨中國在己方擁有主權的島礁進行設施建設,美方不斷釋放不友好言論,採取不友好動作。
美國軍艦深入南海島礁。 資料圖片。
美方指責中方“軍事化南海”,證據是中方在有關島礁上建設的跑道可供軍機使用。這其實是海盜邏輯的又一例證――美國自己在全球範圍尋找各種藉口,加強和擴展軍事存在,它以己度人,便認定他人也熱衷於稱兵炫武。所謂強大之後必有霸權之爭,這是美國自己曾走過的道路,卻認定別人也無法擺脫這一“休昔底德陷阱”。
事實上,一直高調“重返亞洲”的美國,近年來動作頻頻。它在澳大利亞達爾文港增兵,又進駐菲律賓蘇比克灣,還加強在新加坡樟宜軍事基地的部署……美國軍方聲稱,2020年前,美國海軍艦隊將把兵力的60%部署在太平洋。
今年以來,美方小動作更加頻繁。1月末,美軍高官公開宣稱歡迎日本將空中巡邏區域擴展至南海。日本一拍即合,表態積極。一個是當今世界頭號軍備大戶,一個是背負侵略血債的亞洲海上強國,如今卻要聯起手來,對別人進行安全防範,其用心不言自明。
美國總統奧巴馬與日本首相安倍晉三。 資料圖片。
今年3月份,一名美國海軍現役少校軍官在“美國海軍學會”新聞網發表文章,建議美軍在印尼建立國際海上軍事中心,以應對“南中國海和印度洋變局”;美國《海軍時報》也發表類似觀點文章,不加掩飾地表示,中國海上崛起雖然帶來“風險”,亦同時給“美國水手”帶來機遇。所謂“機遇”,當然是要重塑和強化美國在亞太地區的霸權。
下半年,更加風雨如晦。美方多次派軍艦和飛機進入中國南沙群島鄰近海空域,美方更直言不諱地表示,2016年將繼續定期巡航南海,以“確立航行自由”。
凡此種種,不難看清,究竟是誰在“軍事化南海”。
是誰在製造安全焦慮?
提倡和平包容,主張通過對話協商,解決南海爭端,這是中國的一貫主張。然而,對於這一有利於安全與發展的共贏之道,美國視而不見,似乎患上了“安全焦慮症”,對中國橫加指責。
今年3月份,美國國務院發言人普薩基聲稱,中國開展島礁建設導致周邊國家“焦慮”。無獨有偶,美國的忠實盟友日本就聲稱,擔心中國控制海上貿易航道,所以考慮要在南海安全問題上“發揮更大作用”。
美國和日本均非南海利益和權益的聲索國,然而,卻都患上了非利益相關方的“焦慮症”。以美國而言,它的“焦慮”,是擔心自身影響力下降,“霸主”地位受到挑戰。
2015年10月18日,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中)參觀美國海軍“里根”號航母,成為第一個登臨美國航母的日本首相。 新華社/法新社 發。
美國並不掩飾遏制俄羅斯和中國的動機,它的霸權邏輯,可謂“坦蕩”。當然,它也需要道義旗幟。所以,美國國防部長阿什頓·卡特就曾在國會參議院軍事委員會聽證會上公然說,中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正引起整個地區越來越多的擔憂。美國負責東亞事務的助理國務卿丹尼爾·拉塞爾更煞有介事地說:“大國不可以恫嚇小國”。
對於美方這些言論,中國駐美大使崔天凱曾駁斥說,“究竟是誰在南海製造緊張局勢?包括最近這幾年美國這麼高調介入,究竟是穩定局勢,還是進一步搞亂了局勢?這個事實都擺在那裡。”
美國的無事生非,一目了然。南海儘管存在領土爭端,但倘使沒有美國攪局,局勢總體能夠保持穩定。自2002年《南海各方行為宣言》簽署以來,航行自由和安全得到保障。美國所謂的維護“航行自由”,根本是無中生有。此外,中國主張以協商一致的方式,有序推進“南海行為準則”的制訂,獲得地區多數國家的理解和支持。所謂“安全焦慮”,不過是借題發揮。
是誰在不遵守國際準則?
相比“大秀肌肉”的美國,中國在南海問題上的態度一貫有理有節。
2015年7月19日,海南海事局“海巡21”與“海巡1103”船舶編隊從三亞啟航,開赴西沙海域開展巡航執法行動。 新華社發。
對於中國在其南海島礁的設施建設,王毅外長在今年“兩會”期間就已明確表示,中國在自家院內施工,是“合法合理的事情”。對於南海的航行自由,中方一再重申,南海航行自由、商業航行從來不存在問題,但航行自由絕不等於外國軍艦、軍機可以隨意進入一國領海、領空。
無視中國的嚴正立場,美國一再誣指中國不遵守國際準則。
在所謂遵守“國際準則”這一問題上,美國也大搞雙重標準。中國在己方擁有主權的南海島礁和管轄海域開展建設活動,遭到美國無端指責。與此同時,一些國家在有爭議區域進行填海拓地,修建飛機跑道和港口,卻不見美國出來“主持公道”。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美方總是敦促中方遵守“國際法”,自己卻並未加入已有160多個國家批准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及其他若干國際條約。到底是誰不遵守國際規則?
美國攪局南海,總以所謂的“中國威脅論”或“不安全感”為藉口。幫助擴散“南海焦慮症”的西方媒體和個別國家實則私心作祟,一味謀求遏制別國發展,以確保自身霸權。這是當今世界諸多禍亂的根源所在,無疑無益於南海乃至亞太地區的和平與穩定。
依照海盜邏輯,似乎只有全世界都俯首貼耳,“山姆大叔”才能找到予取予求的安全感。只可惜,無論從政治還是經濟層面,那樣的“黃金時代”都不可能再重現。冷戰”鄉愁,可以休矣。
作者簡介:
張寧說,15年的記者生涯,似乎在不斷演繹一路向西的橋段,仍只是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初級實踐。
2002年至2014年,張寧在10餘年間,五度轉場,先後在巴基斯坦、澳門、阿富汗、伊拉克和香港駐站。儘管從業經驗豐富,遺憾一直未能“沖出亞洲”。
在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拉克這三個堪稱危險國度的摸爬滾打,令他的肌肉變硬,心腸變軟,略悟生命脆弱而寶貴的意義。
2004年東南亞海嘯、2011年美國撤軍伊拉克、2015年尼泊爾地震……這些重大新聞事件發生時,張寧都在現場,見證歷史。可以說,更多時候他的記者生涯與爆炸、槍擊和災難相伴,與此同時,他也試圖找尋這個世界何以變得如此恐怖和異常的答案。
“我們所處的這個世界仍不安寧,戰亂、恐怖、災難、災害,幾乎無處不在,今有幸借助亞太日報這一新媒體平臺,與朋友們分享自己的經驗和體會,幫助朋友們了解己身足跡尚未達到的領域,這是我最大的欣慰。”
張寧說,這些對戰地經歷的回顧,絕無自傲自矜成分,更多地是想和同儕分享內心交織的悲欣,共同為尚在硝煙裡煎熬著的兄弟姐妹祈福。過來人的心從未離去,仍與你們相伴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