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媒調查:中國人習慣手機買單 移動支付挑戰銀行

參考消息

text

【亞太日報訊】英媒稱,在中國城市的餐館裏,當食客買單的時候,他們更可能拿出手機而非錢包去結賬。

據英國《金融時報》網站6月6日報道,這反映出移動支付平臺的快速擴張,它們正在推動中國城市跳過以信用卡支付為主的階段,邁向無現金社會。

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服務部門“投資參考”(FT Confidential Research)對1000名城市消費者展開的調查顯示,98.3%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過去3個月裏用過移動支付平臺,這個比例在不同級別城市、年齡區間或收入水準的受訪者中相差不大。

報道稱,如第一張圖表所示,阿裏巴巴(Alibaba)旗下的支付寶(Alipay)是最多消費者經常使用的支付手段——有79.5%的受訪者選擇了這一選項。

這個比例遠高於表示自己經常使用信用卡(45.5%)或借記卡(30%)的受訪者的比例,甚至高於表示自己經常使用現金的受訪者的比例(79%)。

選擇了財付通(Tenpay)的受訪者比例為26%。財付通是騰訊(Tencent)旗下的支付平臺,是支付寶的主要競爭對手。只有0.3%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經常使用Apple Pay。

報道稱,支付寶在全國範圍內佔據主導地位,一線城市選擇支付寶的受訪者比例是79.3%,二線城市和三線城市的這個比例分別為80.2%和79%。在一線城市,選擇支付寶的受訪者比例比選擇現金的比例還高5.9個百分點,儘管在二三線城市,選擇支付寶的受訪者比例略低於選擇現金的比例。

此類平臺的迅速普及,意味著信用卡在中國可能永遠不會迎來勢如破竹的發展。央行數據顯示,信用卡普及率在2014年底達到每人0.34張的峰值以後,於去年年底下降至每人0.29張。

移動支付平臺的用戶數量同期增長64.5%,至3.577億人。

報道稱,如第二張圖表所示,受訪者表示,他們最常使用移動支付平臺的地方是超市和商場,但他們也喜歡使用移動支付平臺繳納公用事業費、訂餐、買機票和火車票、外出就餐時支付餐費。

並不令人意外的是,受訪者越年輕,就越有可能已經接受這種相對較新的技術:在35歲以上的受訪者當中,只有56.1%表示他們傾向於使用移動設備而非個人電腦支付,即便幾乎所有受訪者都有智能手機。相比之下,在18歲至24歲的受訪者當中,88%的人更喜歡通過移動設備支付。

報道稱,移動平臺已經不滿足於提供掃描二維碼的零售交易支付服務,現在正在努力拓展其他業務。通過利用母公司的龐大的數據資源,它們進入了消費金融領域,一些還有意挑戰傳統的銀行。

中國政府做出了支持的表態。去年年初領導人考察騰訊旗下的微眾銀行(WeBank),見證了該行發放首筆貸款——這場公關秀旨在暗示中國政府決心加大對扶持不足的經濟部門的融資支持。

然而,移動平臺進軍消費金融的努力並不是特別順利。新的網路銀行並未克服央行監管障礙,成為吸收存款的金融機構——央行要求存款的金融機構現場確認帳戶持有人的身份。

報道稱,意料之中的是,中國的大銀行拒絕與這些後起之秀合作,限制了後者能夠提供的服務範圍。去年9月,時任微眾銀行行長辭職,距其上任才10個月時間。

監管機構有理由感到擔憂。中國互聯網金融服務的迅速擴張帶來了一波監管不足的借貸活動和徹頭徹尾的欺詐活動。

另一方面,中國的銀行(尤其是四大銀行)以激烈捍衛自己的地盤而著稱。

報道稱,要讓那些互聯網銀行取得成功,監管機構和中國根基深厚的銀行都需要做出調整。中國經濟中的新技術往往都是頂著政府和國企的阻力、而不是在它們的幫助下發展起來的——移動支付平臺的情況就是如此。

即便是支付晚餐帳單這件事最後也給人們提了個醒:政府要走的路還很長。

在不費吹灰之力用手機買完單之後,食客仍需要等待機器緩慢地列印出重要的正規發票——由政府發行,用來記錄經濟中的計稅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