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奶粉跌下神壇 國產奶粉收復失地良機?

APD NEWS

text

《紐約時報》在上個月發表了一篇文章《中國人走遍世界,敢問奶粉在何方》;“中國之外,中國人正在任何能夠買到嬰兒奶粉的地方買光當地的奶粉,導致從荷蘭到新西蘭的至少六個國家出現了嬰兒奶粉短缺。文章中提到廣州一位母親蒂娜(Tina),她說,自己孩子喝的奶粉有80%都是親戚從新西蘭寄來的。

就在這篇文章發表一個月後,新西蘭恒天然集團的部分濃縮乳清蛋白粉被曝可能受肉毒桿菌污染,讓如蒂娜般想給寶寶“最好東西的家長捶胸頓足。新西蘭一向是中國父母偏愛的奶源產地,此次事件拋開其實際危害不提,使得洋奶粉在中國家長心中的神聖地位打了個大問號,也讓國內乳企看到了一絲東山再起的希望。

收復失地

業內人士紛紛認為,以恒天然為代表的“洋奶粉在中國遭受重創,對於中國乳業來說,是收復失地的極佳機遇。昨日,在港上市的內地奶企股價絕大部分上揚。據新華社報導,上海大學教授顧駿認為,“洋奶粉跌下“神壇的事實警示中國的乳製品企業,需要潛下心來重建信心體系,同時通過透明化生產過程等手段向國人證明自己產品的品質;青島聖元公司總經理李克等人認為,要嚴格執行食品企業紅黑名單制度,將各個環節的食品安全違法行為暴露在政府、企業和消費者的立體監督之下,改變“洋奶粉一家獨大的局面。

早在一個月前,中國國家發展及改革委員會宣佈對洋奶粉展開反壟斷調查,迫使部分奶粉商降價。這次肉毒桿菌奶粉事件爆出,輿論開始進一步質疑國人對洋奶粉的盲目迷信。但洋奶粉出事,卻不足以提高消費者對內地奶粉的信心,因為國產奶粉給人留下的印象實在太差了,誰也不敢讓自己的孩子冒這個險。

之前一直給8個月大的兒子餵食新西蘭產奶粉的張女士表示,這次事件對自己的影響就是“換個外國的牌子:“我打算換荷蘭的牌子,但是肯定是不敢買國內的牌子的,國外的牌子多少還是讓人放心一些。

可見,國產奶粉東山再起絕非一朝一夕。新華網發表評論說,國產奶粉“要重拾信任、收復失地,顯然不能將目標鎖定在洋奶粉出事上,而應當放在自己產品品質的提升和安全的保障上,國產奶粉應當借此機會,用“更為嚴格的制度、嚴厲的態度、嚴謹的作風,將奶粉的品質鎖定在“健康、安全、可靠上。

香港《星島日報》社評說,外國食品公司高度重視產品安全,全賴制度上的監督和保障;內地食品卻出於利潤掛帥,蓄意希望矇混過關,有些甚至獲得地方政府縱容。中國現時痛下決心提升奶粉質素,關鍵在於大大提高這樣不良手法要付出的風險代價,強化自身競爭力,否則就算某一品牌出事,國人仍會傾向光顧眾多其他品牌的洋奶粉。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5日飛往北京召開發佈會,對此次事件進行解釋並道歉。

** 主動披露**

恒天然集團首席執行官西奧•史畢根斯5日飛往北京召開發佈會,對此進行解釋並道歉。他說,娃哈哈、可口可樂的產品可以確保產品安全,其它的問題產品將在未來48小時內召回。儘管部分外國乳企屢屢出現品質問題,致使品牌形象受損,但這些企業在問題發生後多選擇主動披露,這在一定程度上挽回了自身形象,避免了危機擴大化,這一點值得中國乳企借鑒。

香港《星島日報》社評說,當年三聚氰胺事件,要合資股東的恒天然透過外交途徑施壓,內地才向公眾解釋。今次是恒天然主動公佈,出現這個分別,除了考慮到對社會的責任,相信也涉及西方對消費者的保障完善,隱瞞反而隨時引致大量索償和訴訟。

《新京報》社評指,此番爆出的“肉毒桿菌這一名詞,在全球各國的乳品檢測標準中,其實均未被列入,而恒天然公司能夠通過自我檢查,揪出“肉毒桿菌這一乳品安全隱患,也說明其品質控制水準,遠遠高於國家部門(包括出口國和進口國)的質檢水準,其品質控制要求,更是遠遠高於國家標準要求。

《新京報》又指,此番恒天然公司發生的肉毒桿菌事件,其最終大白於天下,並非是由質檢部門查出、亦非是由媒體爆出、更非是已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的曝光,而是其自曝家醜,並且事發後主動請求召回——這份自曝家醜的擔當,尤其值得本土乳企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