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膠唱片復興 它是怎麼生產出來的?

text

【摘要】20世紀80年代,隨著CD技術的出現,黑膠一度銷聲匿跡,如今卻出人意料地出現了復興。紐約時報中文網日前發文指,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統計,去年全美售出1300萬多張LP唱片,達到25年來的最高點,成了唱片工業內為數不多的增長領域之一。人們青睞黑膠的理由通常是,在這個音樂已經變得短暫易逝的時代,黑膠的類比方式更加豐滿、溫暖;精美唱片的手感也帶來一種力量。文章摘編如下:

“獨立唱片壓制公司”(Independent Record Pressing)裡,機器轟鳴作響,壓出一張測試碟。車間主管戴夫·米勒(Dave Miller)檢查這張余溫猶存的黑膠唱片,老闆們在旁邊焦急地等待著。

“獨立唱片壓制公司”的成立是為了解決當今音樂產業內的一個難解之謎:如今,黑膠唱片重又流行起來,然而壓制黑膠的機器卻已經走過了幾十個年頭,經常需要細緻昂貴的維護保養,怎樣從黑膠的流行中獲利就成了問題。這家占地二萬平方英尺的廠房裡有6台黑膠壓制機,都是20世紀70年代出產的。

20世紀80年代,隨著CD技術的出現,黑膠一度銷聲匿跡,如今卻出人意料地出現了復興。根據美國唱片工業協會統計,去年全美售出了1300萬多張LP唱片,達到25年來的最高點,成了唱片工業內為數不多的增長領域之一。

但是,唱片業的高管和行業觀察者們指出,面對突然爆發的需求,全世界少數幾個能夠壓制黑膠唱片的工廠已經疲於奔命,由此導致了漫長的延期和各種生產問題。現在,工廠花費六個月時間完成一份黑膠訂單是非常普遍的,對於當今這個聽眾習慣馬上在網路上聽到音樂的時代來說,真是一段過於漫長的時間。

一家黑膠唱片廠員工在包裝前進行生產質量檢查。 資料圖片。

“好消息是,現在所有人都想要黑膠,”前不久,一個炎熱的下午,“獨立”的老闆之一戴夫·漢森(Dave Hansen)在工廠準備生產的間隙接受了採訪,他還是另類唱片廠牌“墓誌銘”(Epitaph)的經理。

“壞消息就是今天你在這兒看到的一切,”他指的是當天下午機器被迫關閉的事,因為用作冷卻的水溫度升高了。為了替換機器裡一個壞掉的螺絲,公司花了5000美元製作安裝了一台新機器。

黑膠回潮發生在流媒體播放成為主要聆聽方式,CD和下載都出現下降趨勢之際。人們青睞黑膠的理由通常是,在這個音樂已經變得短暫易逝的時代,黑膠的類比方式更加豐滿、溫暖;精美唱片的手感也帶來一種力量。

最讓人驚訝的是,這個市場非常年輕:根據消費者調查集團MisicWatch統計,54%的黑膠唱片消費者是35歲至35歲以下的人群。小唱片公司聯合團體“秘密集團”(Secretly Group)的創始人德里烏斯·范·阿爾曼(Darius Van Arman)也是“獨立”的合夥人之一,他和漢森都說,客戶往往是通過流媒體發現新的音樂,然後收藏它們的黑膠唱片。

“這一切都是人們不曾預料到的,然而就這樣發生了,”《Stereophile》雜誌的資深供稿編輯,邁克爾·弗萊默(Michael Fremer)說,長期以來,他一直主張黑膠是一種高級的聲音介質。

“獨立”的機器可以反映出現代音樂工業的一些歷史。米勒先生現年62歲,70年代時,年輕的他曾經參與制造這些機器。它們在新澤西州克蘭伯裡市的Hub-Servall工廠服役幾十年,米勒回憶這家工廠曾經壓制過《週六夜狂熱》(Saturday Night Fever)和《油脂》(Grease)的原聲專輯。

2007年,Hub-Servall的壓制機被蒙特利爾的新廠RIP-V買去,“墓誌銘”也是它的客戶。RIP-V于去年關門大吉,“獨立”買下了它14台機器中的6台,把它們帶回新澤西。漢森說,他和“秘密”為這家工廠投資了150萬美元。

一家黑膠唱片廠內製作唱片的機器。 資料圖片。

對於整個音樂行業來說,黑膠唱片的勢頭雖然愈來愈強勁,但仍然屬於小眾產品。根據尼爾遜公司統計,黑膠LP唱片佔據音樂實體銷量的9%。但是對於“墓誌銘”和“秘密”這樣的獨立唱片公司來說,黑膠成了必不可少的東西:兩家廠牌目前在黑膠唱片和在CD唱片兩部分的收益都是差不多一樣多。

漢森和“秘密”以50-50的分成合作方式開了“獨立”,同時也為其他獨立廠牌服務,這些小公司在生產環節經常受到大公司排擠。

“獨立”坐落在鎮上一個小小的工業園區,位於特倫頓以南6英里。漢森說,公司希望雇用7名全職員工,以及一小批兼職人員,幫忙包裝唱片和封套;公司打算從隔壁Netflix的DVD壓制廠雇用一些工作內容差不多的兼職人員。

一旦滿負荷運轉起來,“獨立”一年可以生產150萬張唱片,漢森和范·阿爾曼說。但是,機器首先需要進行全面修復和測試,幾個月過去了,他們還沒完全準備好。

在修理兩台機器過程中,工廠主管米勒展示了要製作一張唱片,需要經過多少程序。

用大桶裝著的乙烯基顆粒被注入壓出機,形成一小團乙烯基塊,之後被注入唱片兩面的金屬母模之間。之後機器用150磅每平方英寸的壓力衝壓母模。如果溫度、壓力和乙烯基濃度出現問題,唱片就報廢了。

“這是唱片行業中最髒、最殘忍的一面,”米勒說,“沒有人知道製作一張唱片要花多大功夫。”

目前全球都出現了建立新黑膠廠,尋找現存壓制機的風潮,但是能被找到的、僅存的機器通常都是保養狀況不佳。

52歲的漢森說,他也不確定“黑膠淘金潮”是否會一直持續下去,但他個人對工廠進行了相當大的投資,把它當做自己養老計劃的一部分。

“我的夢想就是讓產量能夠滿足我們的廠牌,以及我喜愛和尊敬的許多其他獨立廠牌,同時還能賺幾個錢花,”漢森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