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台的港台觀

APD NEWS

text

作家龍應台,日前再度回到她熟悉的香港大學,為學校百年校慶作了《我的香港,我的台灣》的演講,向在場學生講述自己心中的香港和台灣文化特質。

圖為龍應台在香港大學陸佑堂演講。 圖片來自網絡。

香港是個“故事島

龍應台以她的演講地點香港大學陸佑堂為開端,講述香港大學的建校史,介紹由孫中山開始到兩廣總督張仁駿、京張鐵路之父詹天佑、中文系元老胡適、張愛玲等中國近現代史上的重要人物都曾在香港大學留下足跡,為香港留下資源與經驗。

放眼百年過去,龍應台表示,香港是邊陲,是主體多出來的一小塊(地方),“規範的大力量鞭長莫及,所以有自由的空間。同時,香港得益於十五世紀以來西方帝國主義擴張過程中的現代化模式,這讓它成為幾代人遭遇戰亂後的“逃生門(Emergency exit),是逃難者的避風港,而它開放與包容的力量一直到如今都能使外人流連,“所有在香港生活過的人都不覺得自己是天生的主人,因為所有人都是移民,因為一波波移民的聚集,很容易會使在這裡生活過一年或九年的人都覺得,這就是‘我的香港’。

圖為龍應台好友影星林青霞(左三)及香港中文大學校長沈祖堯(右一)出席演講。圖片來自大公網。

龍應台,在香港生活的九年,扭轉了她過去認知中國,認知華人世界,以及整個歷史的角度,她說:“我們這一代在臺灣成長的人,一直是從傳統和大敘述的角度看整個中國文化,從北方疆土瞭解整個國家,這個教育過程在香港被打破了。

龍應台在香港生活期間,常常穿著跑鞋走訪古村落採風,她認為,香港並非文化沙漠。“我常說香港是一個‘故事島’,它有100個藏著故事的抽屜,不能因為90個還沒被打開,就認定它沒有。民俗文化的生猛、粵語的鮮活存在、流行文化的繁盛、法治與生活方式,這些都構成了香港的文化自信。

台灣文化兩面性

相較香港,龍應台直言台灣的可愛之處在於不假裝,在於不刻意為自己定型。她說,台灣人享受自在生活的氛圍,台灣有文化的從容。不過這種“慢活的姿態一打開電視就被推翻了。她借用著名華人導演李安的話說,一看台灣新聞就覺得是末日。

但她認為是選舉的機制令台灣政壇變成了行為藝術,媒體則誇大了鏡頭中的表演和吵鬧成分。她強調,不要相信電視新聞報導中的台灣,包括台灣政壇,“電視所呈現的基於行業本質,如果你將此看作是一大杯德國啤酒,電視採擷的是泡沫,但並不意味著泡沫之下沒有好酒。

龍應台繼續說,電視中政客們一日吵鬧出的決策往往能決定一個未來。台灣對華文世界最大的貢獻不是它做得多好,而是它開拓了什麼,“民主就是在諸多最壞的選擇中找到一個不那麼壞的選擇,看它在台灣被一點一滴地實踐過程裡,人們能被培養出對社會更敏銳的判斷力。

龍應台認為台灣政治現象在媒體上有誇大成份。 圖片來自網絡。

龍應台以剛剛落幕的金馬獎為例,認為台灣文化也有其深沉一面。

“金馬獎默默走過49年,到一定程度時都希望看到影壇百花齊放的競爭態勢,但這一屆大部分獎項並沒頒給本地影人,原因是背後有無數電影專業者穩穩地走了49年,以公正和專業的態度將藝術的標準當成唯一標準。

圖為香港大學校長徐立之(右)向龍應台贈送校慶紀念品。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