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京报报道,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办好特殊教育。而对于普通学校接纳和支持残疾儿童就学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残疾人艺术团团长邰丽华建议,由教育部门主导,出台《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指导办法》替代原《随班就读办法》,为更加系统保障特殊需求儿童的教育权利发挥实效。
邰丽华指出,《随班就读办法》已出台26年,当时的有些规定和指引,已不符合今天推进融合教育的现实需要;当下,普通学校在接纳和支持残疾儿童就学方面意愿和资源均不足,即便能进入普通学校就读,特殊儿童的受教育品质也令人担忧。
相对于普通孩子的上学难问题,大众对残疾儿童涉及的特殊教育关注度要低得多,可即便上百万残疾儿童在总人口中占比不高(根据国家残疾人口普查结果推算,0-14岁的残疾或特殊需要儿童超过200万),对这些孩子及其家庭来说,他们遭遇的上学难就是100%的难题。
理论上,除了专门的特教学校之外,符合条件的残疾儿童可以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义务教育法》规定,“普通学校应当接收具有接受普通教育能力的残疾适龄儿童少年随班就读”。而早在1994年下发的《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则对随班就读模式进行了确认。
可在现实中,残疾儿童入学,往往存在巨大的困难,受教育权利得不到完整保障。此前就有媒体报道,重庆一特殊儿童开学8天就被学校劝退。此外,残疾儿童被其他学生家长和老师抵制的案例,也时有曝光。
如邰丽华所言,残疾儿童入学难,随班就读屡屡遭拒,政策滞后无疑是重要因素——《随班就读办法》已出台26年,明显和时代脱节。比如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现在已远远不止《随班就读办法》中涉及的视力、听力和中轻度智力障碍儿童三类,孤独症、脑瘫和多重残疾等,同样需要特殊的教育和关爱。
鉴于此,对相关文件进行系统的修订调整,无疑是当务之急。邰丽华建议出台新的《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指导办法》,个中牵涉的融合教育,也是呼吁已久的改革方向。而落实多学科专家参与的儿童入学鉴定评估原则程序,按照就近入学等原则落实零拒绝入学政策,也是很实用的建议。而有新的办法作为指导,至少可以让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有据可依,避免基于残疾的教育歧视。
还得看到,残疾儿童入学难,不仅仅是难在政策的滞后,更在于,特殊教育资源本身是相当匮乏的。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家长来说,相对于专门的特教学校,将孩子送到普通学校进行随班就读,能更好地融入社会。但从学校的角度讲,接纳特殊儿童,必然会带来办学成本的巨大提升。
因为这些特殊儿童需要个别化教育,有的还需要日常的一对一的康复训练。有调查显示,特殊儿童教育的师生比是普通教育的三倍。所以,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基础设施,普通学校都未必有支撑特殊教育的足够条件,更别说其他学生家长对随班就读可能的抵制态度。
从这个角度看,推进融合教育,修订完善随班就读的相关政策之外,保障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还得拿出真金白银的投入,加强特殊教育相关的资源建设,尤其是有专业特教技能的师资建设。这其中,相关投入应向贫困地区重点倾斜——前些年就有调查显示,在未入学的24万名残疾儿童中,84%是农村户口,78%分布在中西部农村地区。优先解决他们的上学难题,很有必要。
不管怎么说,残疾儿童作为特殊群体,不能被教育体系拒之门外,在受教育阶段就成为不被接纳的边缘人。要做到有教无类,就得保证受教育机会充分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