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陳俊鋒 鐘忠)去年2月12日,烏克蘭、俄羅斯、德國和法國四國領導人在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經過近17個小時的談判,就解決烏克蘭東部地區衝突達成新明斯克協議。一年過去,這份迄今為止最具權威性的協議取得了怎樣的效果,烏克蘭危機將會何去何從?
協議剛簽署時,輿論對此並不看好,一些專家認為協議條款中有很多難以逾越的障礙,其中最關鍵的是協議包含的13項措施沒有規定落實的先後次序和具體步驟,致使此後的談判矛盾重重、效率低下。
但目前來看,新明斯克協議仍是衝突各方及國際社會公認的解決烏克蘭危機的唯一有效協議。一方面,新明斯克協議達成後,烏克蘭政府軍同反政府民間武裝間的軍事對抗大大緩和,儘管停火執行得很不嚴格,但沒有再發生大規模戰鬥。聯合國資料顯示,近3年的衝突造成9000多人死亡,而協議簽署後死亡人數下降至200多人。
另一方面,按照協議最初規定,衝突各方應在2015年年底落實協議內所有措施。但至今為止,協議包含的13項措施中,只有加強烏克蘭問題三方聯絡小組在明斯克的會談一項真正得到了落實,交換俘虜、後撤重武器等措施得到部分落實,其他措施毫無進展。
而烏克蘭東部地區最近的安全形勢又有進一步緊張的趨勢。歐安組織特別代表薩伊迪剋日前說,“頓巴斯總體安全形勢正在變壞”。2月11日,歐安組織派駐烏克蘭的停火觀察團副團長胡格召開記者會說,觀察團因反政府武裝經常設置障礙而不能很好履行監督任務。歐安組織的無人機畫面顯示,反政府武裝在樹林中部署了自行多管火箭炮。而根據新明斯克停火協議,這類重型武器應該已撤出戰區。
烏克蘭東部頓巴斯地區(泛指烏克蘭東部頓涅茨克州和盧甘斯克州)的衝突從2014年4月開始至今,經歷了激烈對抗、國際和平努力產生初步效果、衝突各方部分撤出重武器等過程,形成了當前一邊小規模交火不斷、一邊又繼續進行和談的拉鋸狀態。
分析人士認為,造成這種狀態的主要原因是現階段衝突各方對危機形勢的判斷差異很大。烏當局和反政府武裝都認為有能力使自己在衝突中的利益最大化,因此衝突各方相互妥協的意願不強,條件也不夠成熟,相互信任度也很低。
可以說,目前烏克蘭東部衝突處於“十字路口”,往前一步可以迎來政治解決的和平局面,後退一步也可能重回血腥戰爭,但更有可能是保持一種“即不前進也不後退”的均勢。而西方國家同俄羅斯關係的變化、雙方在經濟制裁上相互鬥爭的態勢和結果、石油價格走勢甚至美國總統選舉等,都可能成為影響烏克蘭危機未來走向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