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27日,北京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 富田 摄
中新网北京10月27日电 (记者 杜燕)简单易用的自动体外除颤仪(简称AED)被誉为“救命神器”。27日,北京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到2022年底北京所有轨道交通车站将实现AED设备全覆盖。
2020年10月27日,北京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 富田 摄
9月底一名男子在北京地铁站内猝死,作为大型公共交通场所的北京地铁站内因何未配备AED设备引发热议。有媒体梳理发现,这并非北京地铁第一次陷入此类舆论漩涡,且每次发生事件后都引发“地铁站内必须配备AED设备”的呼声。
为什么“地铁站内必须配备AED设备”?
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其最大特点是无须使用者具备高水平判读心电图能力,只要根据录音指示,接通电源,按动放电按钮,即可完成心电图自动分析、除颤。由于操作方便,知晓使用方式的非医务专业人员同样可以轻松上手。
27日,在北京地铁西单站,北京急救中心培训中心主任陈志演示了AED的使用过程。
“如果患者没有反应,并且没有呼吸,解开患者胸前的衣服”……记者看到,AED设备使用简便,设备会提示使用者如何进行操作:
1、判断患者无反应、无呼吸,打开机盖,AED自动开机,按语音提示操作。同时,现场其他人员拨打120求救。
2、除去患者衣物,按图示位置贴上电极贴片,并插上电极插头。
3、AED自动分析患者心率,此时请勿接触患者。
4、根据AED语音提示,需要时按下亮起的绿色放电按钮,此时请勿接触患者。
陈志强调,放电过程中,周围的人不要用裸露的手触摸患者皮肤。
陈志表示,目前北京急救平台已经收集了AED设备的详细信息,通过卫星定位在调度电子地图上形成光标,附近发现倒地群众,也会指导现场呼救者找到最近的设备,在急救车赶到前第一时间完成救助。
他指出,医学研究证明,发生心脏骤停1分钟内对患者实施AED除颤,抢救成功率可达到90%。每延迟一分钟,抢救成功率下降10%。因此,希望能够在4分钟内给患者提供救命的电击。
2020年10月27日,北京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 富田 摄
AED分步进入北京地铁
10月27日,北京市交通委员会和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启动轨道交通车站配置AED工作。
其实,早在今年6月,北京已印发了《关于加强本市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要求推动北京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长途客运站、公园、景区、大型商场、体育场馆、社区等公共场所按标准配置AED等急救设施设备。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相关负责人介绍,AED设备安装工作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原则,以每站1台AED设备的配置标准,分三阶段有序实施。
——2020年底前,完成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13号线、4号线、大兴线、大兴机场线、燕房线等7条线路104座车站的AED配置;
——2021年底前,完成北京地铁5号线、6号线、7号线、8号线、9号线、10号线、首都机场线、八通线、14号线、16号线等10条线路229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设备覆盖率达84%;
——2022年底前,完成北京地铁15号线、昌平线、亦庄线、房山线、S1线剩余5条线路65座车站的AED配置工作,实现我市轨道交通路网地铁车站的AED全覆盖。
同时,2020至2022年新开通线路将同步配置AED设备。
负责人表示,北京同步开展AED专业技能培训、应急急救宣传等工作,2022年底前,实现一线站务人员培训取证率达80%以上。
为确保AED设备的及时、有效使用,各地铁车站的AED设备均放置于车站显著位置,并设有明显的指引标识。AED上张贴使用说明,方便使用者按照流程使用。
自愿紧急救助造成损害可免责
心脏骤停的抢救成功率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及时、正确地使用AED对心脏骤停患者进行救助,将有效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但是,目前,社会对AED的认知水平还不高,不会使用、不敢使用、怕施救不当担责的情况普遍存在。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通过法律保障免除善意救助者的民事责任,让事发现场的目击者实施紧急救助行为时无后顾之忧。
为让更多的市民朋友掌握急救的基本技能,北京相关部门将继续加强社会公众急救知识和技能的普及培训,进一步细化完善法律法规,努力营造“人人会急救,人人敢出手”的社会急救氛围,为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增添一份保障。
北京相关部门也呼吁,具备急救知识的乘客,在紧急事件处置过程中,积极参与公共场所急救服务,并积极配合地铁工作人员和医护人员开展工作,让更多乘客分享生命关怀。
据悉,除了增配设备,AED设备将会纳入北京急救信息系统,急救调度中心可全面掌握全市所有AED设备的定位及状态。
下一步,北京相关部门将汇总火车站、地铁站、交通枢纽、公园等公共场所所有AED设备的联网信息,形成全市范围内的AED地图,便于市民第一时间获悉周边AED设备的位置及是否可用,切实保障市民的生命安全。(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