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女攝影記者眼中的尼泊爾震區

亞太日報

text

5月2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市區的一個災民安置點,一名女子給孩子喂奶。

**編者按 **秦晴是亞太日報攝影記者,尼泊爾4·25地震發生時,她剛完成紀念萬隆會議60年報道任務,正和同事一起從萬隆返回雅加達。地震消息傳來,她立即請纓,奔赴尼泊爾。幾經周折,她和同事在路上花了70多個小時,才到達加德滿都。儘管錯過了72小時黃金救援時間,她仍然以女性特有的溫柔目光,在剛硬、慘烈的地震現場,捕捉到了“走心”的光影瞬間。

為了23秒的求救電話

4月30日,第十四集團軍某工兵團國家地震救援隊在成功搜尋出遇難者遺體後,集體默哀。

4月29日14時許,在尼泊爾參加抗震救災的中國第14集團軍某工兵團地震救援隊接到當地居民拉姆的求助信息——他27日曾接到埋在廢墟下的哥哥打來的求救電話,時長23秒,哥哥在電話中說:“我被壓在2樓樓梯間了,快找人救我!”

救援隊立刻趕赴現場,冒雨搜尋,現場餘震不斷,拉姆不離,救援隊不棄,夜以繼日,一心要找到拉姆的哥哥。我和救援隊員一起爬上爬下,戴著口罩也難掩廢墟中散發的刺鼻異味。

直到次日下午,經過救援隊50餘名官兵的晝夜奮戰,終於找到了拉姆哥哥的遺體。人死不能複生,拉姆坦然接受,他說:“哥哥之前在廢墟裏給我的23秒求救電話,終於有了一個回復!”

找到遺體後,全體官兵脫帽肅立,默哀一分鐘。此情此景,我的眼眶瞬間被淚打濕。

送別

4月29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親屬在地震遇難者的火葬儀式上痛哭。

一天傍晚,我去了著名的帕斯帕提納神廟,俗稱“燒屍廟”。1600多年來,印度教徒在“燒屍廟”朝拜他們心中偉大的濕婆神,一代代的尼泊爾人也在這裏告別人世,在廟前河畔的一堆堆火焰上化作縷縷青煙。這種獨特的露天火葬,曾令不少遊客感到驚訝、震撼和糾結。地震之後,這裏送別親人的火光一直持續到夜色深沉,火光映紅半個城市的天空。

4月29日,在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親屬為地震遇難者進行火葬儀式。

悲情遺產,期待重生

5月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尼泊爾加德滿都著名古建築猴廟損毀嚴重,一隻小猴從圍墻跳過。

5月5日傍晚,我坐在位於半山腰的猴廟露臺上,暖暖的夕陽慢慢給下麵的城市塗抹上一層金黃,城市顯得十分寧靜。一只小猴在圍牆上騰挪翻越。那一刻,我幾乎忘記了身後搖搖欲墜的塔樓,只是一種尖銳的疼痛感不斷在提醒自己,這裏的美好被摧毀了。

5月5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杜巴廣場上,鴿子因無人投喂而到處覓食。

我在巴德岡杜巴廣場那殘存的木質回廊端坐時,同樣感受到這樣的心慟。撫摸那些工藝精湛的木雕、磚刻,忍不住感慨,還未曾感受你的美好,就這樣懲罰了我的遲到。

這張5月5日拍攝的照片顯示的是尼泊爾加德滿都著名古跡猴廟被損毀的古建築上描繪的雙眼。

尼泊爾巴德崗杜巴廣場瓦斯塔拉杜迦神廟完全坍塌,僅剩底座。

地震過後,加德滿都谷地約14座古建築遭受損毀,其中12座為世界文化遺產。在加德滿都杜巴廣場、巴德岡杜巴廣場、帕坦杜巴廣場上,我看到包括納拉揚毗濕奴廟、迪路迦摩罕納拉揚神廟在內的精美古建築幾乎完全坍塌,傷痕累累的老皇宮岌岌可危,大量破碎的磚塊和木板被堆放在角落。遺跡現場已被封鎖,多名當地軍人駐守,考古人員帶人分揀建築殘片,從中尋找有價值的物件,以備將來重建。

廢墟之上,生活依然前行

5月2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市區一個災民安置點,婦女們排隊領取食物和水。

每天下午,在加德滿都一個災民安置點,數百人排隊領取政府發放的餅乾和純淨水,秩序井然。排隊人群中,我看到一個年輕時髦女子,T恤衫上印著“AlwaysSmile”,我沖她豎起了大拇指,她雙手合十,回復了我一個大大的微笑。

5月2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市區一個災民安置點,婦女們排隊領取食物和水。

5月2日,在尼泊爾加德滿都市區一個災民安置點,孩子們在帳篷外玩耍。

尼泊爾地震後,“保持微笑”成為這裡的人們互相鼓勵和安慰的信條。雖然地震摧毀不少人的家園,但是他們相信一切都會好起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