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電總局再下禁令,終結銀幕上“消費兒童”現像

鈦媒體

text

【亞太日報綜合報道】我們以後可能看不到《爸爸去哪兒》等明星親子真人秀了。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日前下發通知,將從節目數量、節目內容、播出時間等方面對真人秀節目進行引導調控,原則上不允許再制作播出明星子女參與的真人秀節目。

這份《關於進一步加強電視上星綜合頻道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嚴格控制未成年人參與真人秀節目,不得借真人秀節目炒作包裝明星,也不得在娛樂訪談、娛樂報道等節目中宣傳炒作明星子女,防止包裝造“星”、一夜成名。

根據該通知,廣電總局此舉劍指明星炒作、造“星”等現像。隨著真人秀對明星吞吐量日益增大,真人秀成為造星工廠,明星身價也直線上升。有業內人士透露,目前綜藝節目的一線明星身價幾乎都達千萬元,電視台和制作公司都稱自己是“為明星們打工”。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追求收視和利潤,節目做宣傳時也會利用明星子女的曝光“博眼球”進行炒作。

一些地方衛視表示,目前已對涉及的節目進行了相應調整,《爸爸去哪兒》《爸爸回來了》等明星親子真人秀將不再制作播出。

兒童成為被消費的對像

在明星親子類節目中,兒童成為被消費的對像,網絡輿論與觀眾期待影響了他們的身心健康。這些兒童也在節目逐漸了解到怎樣才會博得關注,怎樣才會贏得掌聲,其心理也在這一過程中被逐漸異化。

他們從第一次面對攝像機鏡頭時有強烈的抵觸情緒,到幾期過後便知道要穿白西裝“耍帥”;3歲的小孩拿著狗尾巴草分發給攝影師,說:“誰給我拍得好,我給誰獎勵。”網友還熱衷於將節目中的孩子們配成各種“CP”,節目組也給孩子們的親密舉動畫面配上心形符號。

專家指出,“限童令”並非要限制“星二代”的未來發展,也並非取消孩子成長的平台,而是為了確保孩子擁有正確的價值引導。“限童令”既是對名人子女的保護,也是對電視機前的兒童的保護。

從事綜藝節目投資的葉榕投資創始人黃歷表示,從長遠來看,真人秀節目“限童令”會對綜藝節目起到正確的引導及匡扶作用,也為尚未成年的孩子撐起了一把“保護傘”。

不少業內人士認為,真人秀節目在追求高收視率的同時,還應搭載更多價值內容,注入更深遠的精神內涵和社會意義。

杜絕包裝兒童、一夜成名

“星二代”霸屏讓“星爸星媽”看到了“憑子貴”的另一種可能。原本名不見經傳的一位參與者,因會帶孩子、會做飯的形像深入人心,身價在兩個月間飆升近百倍;有的“星二代”與父母一同現身一檔綜藝節目時,出場費已是父母的總和……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這一市場並投身其中,真人秀節目日漸成為銀幕上的新寵。

據統計,2015年,全國衛視頻道有100余檔綜藝節目播出,其廣告市場份額也超過百億元,其中不乏一些兒童真人秀節目。

對於跟風嚴重的明星親子真人秀降火的呼聲早已不絕於耳。2015年7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於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要求“真人秀節目應注意加強對未成年人的保護,盡量減少未成年人參與,對少數有未成年人參與的節目要堅決杜絕商業化、成人化和過度娛樂化的不良傾向以及侵犯未成年人權益的現像。”在政策引導下,真人秀節目數量明顯減少。

同年9月起實施的新《廣告法》也做出明確規定:“不得利用不滿十周歲的未成年人作為廣告代言人”。

總局新聞發言人表示,將通過黃金時段節目備案、各類評獎評優等管理機制進行引導調控,對於優秀的真人秀節目大力扶持,對於缺少價值和意義的真人秀節目加以抑制。

對此,樂正傳媒研發咨詢總監彭侃認為,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政策一般是針對數量比較多、市場風氣不正的節目做出限制。“顯然,明星大肆借助真人秀培育星二代並不在鼓勵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