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眼中的"新产业新城市新园区"

亚太日报

text

2013年9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京中关村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题举行第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决定着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全党全社会都要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敏锐把握世界科技创新发展趋势,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把创新驱动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战略。

今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十七次院士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加快制定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顶层设计,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聚焦国家战略目标。

东莞天安数码城园区创新企业十五强评选现场

天安数码城自2010年7月落户东莞以来,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园区经济,围绕"新产业、新城市、新园区"打造有生命力的企业公园。4年来,数百家新兴企业入驻、上千名社会知名人士莅临园区调研考察。创新产业园区如何在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着重发力?三位来自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应邀作出了精彩解答。

经济学家眼中的"新产业新城市新园区"

[谈创新驱动]

著名经济学家、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

品质的问题本质上即创新的问题

2014年1月6日,东莞天安数码城园区企业家商学院成立并举办开学仪式,著名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亲临现场把脉企业创新发展。

在谈到创新时,周其仁以产业园区发展举例说,"我看过深圳和东莞的天安数码城,搞得非常成功,它不是行政官员想出来的这么一个开发模式,它是靠创新,用一个较高密度的市场体替代了很多分散在原来城居当中的老市场,可以更新城市功能。"

周其仁认为,"当下的中国经济形势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鼓励创业和创新。"关于创新的神奇力量,周其仁举了这样一个例子:当年英国启蒙革命的所在地、经验主义的发源地--爱丁堡,在十七世纪之前仍是个蛮荒之地,"就是几个脑袋改变了她"。亚当斯密的老师从爱尔兰,把大陆的一些新想法带到了苏格兰。"当地的市长、商人,愿意用一些钱支持思想活动,就是这么一个条件。"当时爱丁堡5万人,整个苏格兰100万人,7.7万平方公里,周其仁禁不住感叹道:"比我们今天重庆市还要小,产生了多少东西,产生了多少思想家、创造家、发明家!"

周其仁教授(左)参加天安数码城企业家商学院开学仪式

转型升级仍然是避不开的话题。任何市场经济,由于转型、升级、技术革命和商业模式变化等,总会有一批企业被淘汰或者面临重组,关键在于,企业是否能够通过创新驱动找到一条新的出路。"有多少新企业在新的条件下找到新的生存模式、发展模式,提供新的产品和服务?"周其仁认为这是新形势下每个企业都应该向自己提出的一个问题,"这有决定意义。当国民经济和全球格局发生重大转型时,创业和创新尤其重要。"

我国加入WTO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依赖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虽然金融危机已经过去,全球经济正在缓慢复苏,但是对于我国外向型经济造成的严重打击仍然存在,尤以东莞这样的制造业之都创伤最深。大量的加工制造企业开始转向内销,却因内需不足再次碰壁。

"现在舆论上讲内需不足,只看到了一种强制性储蓄,就是收入低,没保障、要省下钱来看病、上学、养老,所以老百姓不敢花钱。这个问题有,要解决。但还存在另外一种强制性储蓄,就是国内市场好商品、好服务的可得性很低,品质不可靠,或者品质好一点的价格离谱得贵。这也抑制内需。"

周其仁强调,要转型升级,首先要处理的是品质低下的问题,而品质的问题本质上即创新的问题,"我们现在就是低品质、高速度,还破坏环境。当品质提高到一定程度,创新的问题就重要了。"

[谈产业链发展]

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张捷:

没有任何地方比东莞更有条件做中试

中试是什么?中间试验简称中试,是指初步技术鉴定或实验室研究试验所取得成功的科技成果到生产定型(生产鉴定)以前的技术活动。中试的目的有两个:一是为验证、补充相关数据,确定完善技术规范;二是解决产业化、商品化规模生产关键技术。

通过打造中试与孵化平台,能够有效集聚各类要素资源,为产业提供研发、试验、检测的中试平台,充分发挥中试基地技术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器的双重作用。中试产业基地建设正在为科技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打造新的亮点、新的基地。

张捷、何文共同参加东莞转型升级路径研讨会

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专家委员会委员、暨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张捷认为,发展中试基地或可成东莞新的增长点,东莞应着重发展中试,从制造向研发设计环节攀升,从而完善产业链,加快转型升级。

"东莞的产业链左端如果要延伸的话,我建议做中试。没有任何地方比东莞更有条件做中试的了。"张捷认为,中试也是一个很大的产业,中试需要制造业基础,需要用以试验的精密仪器和高级技工。而东莞有着庞大的制造业基础,如电子信息、机械、五金模具等。也聚集了一些新兴产业,吸引培养了大批的高级技工。这时就要选择一些当下还处于专利阶段,尚未进入商品化的技术或产品,比如3D打印、物联网、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等,从这些领域中选择一些进行突破。

"实际上,在世界工业史上有很多很好的成果,一些原始创新的专利,最后没有变成商品化的产品,一部分是因为过不了中试这一关。"随着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科技与经济脱节仍是发展的一大难题。而中试基地是形成新的产业集聚的技术平台,可突破产业技术发展瓶颈,解决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问题。建设中试基地有利于推进实验室技术中试及产业化,推动特色产业集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或增长极。这也将有力推动科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加快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步伐。

张捷十分看好中试产业基地的发展前景。"东莞如果承接中试这个阶段,实际上产业链往上面延伸了一段,既向上游的研发设计部分迈进了一步,也跟下游的生产制造部分紧密相连。这十分切合东莞的实际情况。"在张捷看来,建设中试产业基地既可以整合科技资源,引进、聚集、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又能够形成技术产业的集群效果,提高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东莞地处广州和深圳两个大城市之间,企业对人才的吸聚能力整体不足。若能向中试基地转型,吸引人才、集聚特色产业,下一步便能更好地展开原始创新。

[谈低碳园区]

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周永章:

发展产业园区要坚持低碳先行

2014年9月13日,东莞天安数码城又迎来一桩盛事。这一天园区与中山大学地球环境与地球资源研究中心、广东省低碳产业技术协会三方签署战略协议,共同制订创新型低碳产业园区的标准,拟将园区打造为具有代表性的低碳创新示范园,成为广东省生态文明园区建设的先锋,并向全国推广。

根据协议,三方今后将在低碳产业园区规划、低碳环保技术研发、科研人才联合培养、高科技人才定向输出等方面深化产学研合作,将高校与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与人力资源充分输入到园区及园区企业,进一步丰富园区企业人才资源储备,提升园区创新活力,为城市发展创造更大经济与社会效益。

周永章教授(左二)签约共建低碳产业园三方协议

广东省政府决策咨询顾问委员会委员、优合汇智库专家成员、中山大学周永章教授表示,东莞天安数码城在打造低碳产业园方面有很好的基础,也有诸多创新的做法,今后将输送更多的硕士、博士人才或团队落地园区,为广东省探索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低碳产业代表未来产业经济发展的方向,将来更多的福布斯富豪将从低碳产业中产生。"周永章教授十分赞赏园区在控制碳排放、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热情与努力。

同时,他极力倡导培育发展低碳产业。"珠江三角洲曾被作为'先发展(污染)后治理'的典型,与经济快速增长相比,生态与环境保护、建设严重滞后,城市建设给人留下的印象不是很好。目前,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指导下,不同地区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模式。"周永章教授认为,未来产业园区的发展应该紧紧围绕两个要点,一是坚持资源环境一体化理念,对资源实行优化配置,要'着眼大区域、营造大环境'。二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着力培育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大力发展生物技术、光电、新材料、环保等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积极扶持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产业支援服务业。

"今立业,需低碳。愿无穷,景无限。商如战,贵竞争。唯低碳,可横行。碳资产,乘风发。善管理,先得月。碳信息,占先机。善运用,心披靡。"这段话摘自周永章教授所著的《低碳生活三字经》。周永章教授长年致力于研究环境健康、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是低碳经济的倡导者和先行者。

相关议题

打造创新生态圈

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11月4日,首届"企业创新生态圈"大会在深圳华丽启航,"硅谷直通车"和"创业大道"两大平台建设同时启动。两大平台将依托天安数码城、龙岗国际大学城,聚合众多创新要素,实现与美国硅谷资本、人才、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实时互通,形成更强大的创新创业氛围。东莞天安数码城还特意组织近100名企业家参会,打造莞深企业融合发展的创新生态圈。

对天安数码城而言,这是产业协同创新的一小步;对于莞深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而言,这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一小步;对于推动东莞加速转型升级而言,这是为产业积蓄内力而探索的一小步。然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点滴进取终将推动经济发展迈出"一大步"。

当前,广东已经进入突破"中等收入陷阱",从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向高收入国家水平发展的新历史阶段,经济发展更多从金融环境、创新环境、营商环境、法制环境等方面要动力。金融、科技、产业融合创新发展有利于构建支持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和文化环境,有利于形成要素组合的新优势,是最好的实现路径。

如何看待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如何打造创新环境、营商环境推进绿色发展?如何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三位专家立足当下产业发展、社会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作出了精彩解答。

东莞要学习韩国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转型的经验

问:今年上半年,广东省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高度强调了科技创新的战略意义。那么,如何看待科技创新的重要性?

周其仁:中国经济的基本前景还是很乐观的,中国人还肯学习,学习模式在改变。不光是仿照性的,我们现在已经拥有一种叫组合性创新的能力,这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再跳一步,进行原发性创新,我们的人工还有优势。中国为什么创新不足,以我的观察,我们的企业家很多时间,精力没有放在产品上,没有放在技术上,没有放在市场上。问题是,你不放在上头还真不行,你不放你的对手放,你就要输。这是每个人都不想要,但每个人都陷进去的一场游戏。

张捷:亚洲四小龙中,韩国是最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经济转型的经济体,因此对于东莞来说最有学习价值。与东莞起步一样,韩国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通过发展外向型经济实现经济起飞,但在70年代末,随着石油危机的爆发,韩国的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同样陷入需求萎缩、增长乏力的困境。终于,韩国走上经济转型之路,战略从"贸易立国"转向"科技立国",通过不断增加科研投入,坚持通过自主研发促进技术进步,加快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从而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顺利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向上拐点。

转型升级不仅是成效上的升级,更是文化理念的升级

问:近两年,东莞的产业转型升级进入快车道,由传统的代加工产业向拥有较高科技含量的创新型、技术型产业转变。怎么看待东莞的转型升级路径?

周其仁:当庞大的出口工业能力遭遇外需疲软时,一些外向厂家率先向内"转型",希冀通过开拓内需市场来摆脱困境。从道理上看,向内转具备可行性,因为外需走弱明显改变了中国产品在内、外市场上的相对价格,"看不见之手"终究会牵着厂家之手向国内市场的方向走。

张捷:很多人对转型都存在误区。转型不一定代表科技水平高、经济块头大,最重要的是观念更新,开创一种新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升级不仅是成效上的升级,更是文化理念的升级,要充分发挥企业的主观能动性,根据企业自身的市场敏感,寻找各自的定位,实现顶层设计与市场实际相结合,实现品牌设计与研发相结合。传统制造业升级的方向应该是通过工业化、信息化、服务化、低碳化"四化"结合,重视资源环境、推动循环绿色经济的发展。

周永章:未来发展的关键是巩固在环境领域所取得的来之不易的成果,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现代文明的召唤,贵在行动。应该发挥节约型社会评价体系的明确政策导向作用。通过节约型指标体系,引导全省和各地级市健康发展,使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减污、资源化、无害化、企业形态等核心指标向国际先进水平接轨。

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将成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潮头

问:广东省"十二五"规划提出,要把推进绿色发展作为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的重要着力点。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请问专家,循环经济和绿色发展对于企业发展和产业链完善有着怎样的重要地位?

张捷:要破解环保难题,加快循环经济是一条比较有效的路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不但在全国而且在全球都将成为下一次产业革命的潮头。在这个浪潮下,东莞不但要积极切入以分得一杯羹,而且要在其中找到转型升级的新机遇。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中国进入工业化现代化浪潮的情况下,循环经济和绿色生态应该是世界和整个国家都很注重的东西。

周其仁:中国在扮演"世界工厂"这一角色的过程中虽然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过度依靠低端制造业和重化工业的发展模式给中国资源环境造成了巨大破坏。因此,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中国必须尽快调整当前的产业结构,将实现低碳替代高碳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主要目标,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淘汰各类重化工业和落后产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周永章:"变废为宝"蕴含巨大的产业机会。在发达国家,回收产业被称为逆向物流业、静脉产业,是国家产业发展计划的一部分。日本和德国循环经济很发达,但都是靠回收产业发展起来的。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回收再利用物资占了80%,而在我国20%都不到。过去日本、德国也为"电子垃圾"问题困扰,但国家扶持建立了大型的处理企业后,循环经济不仅发展起来了,而且还产生了可观效益。广东近年来的环保观念已经出现了从"环境保护"转到"环境支持",从"经济发展支持环境保护"转到"环境保护支持经济发展"的可喜转变,并为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为服务业的服务"可能是下阶段经济增长的关键

问:当前中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人口红利和资源红利已经基本消失。许多专家认为,此时迫切需要发展服务业,尤其是以金融业、信息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请专家谈谈对于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看法?

周其仁:从微观的产业发展趋势看,中国要进一步加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发展生产性服务业,这是从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这两个角度快速提升中国制造的质量和竞争力的一个有效途径。回头看,多少年势如破竹向全球出口的"中国制造",其实正是依托了香港和欧美日本的服务业,才一船一船走出去的。现在中国制造要向内需走,首要的是为服务业提供克服瓶颈的服务,包括政府放松不当管制的服务、改进税制和其他制度安排的服务、教育训练的服务,以及特别重要的金融服务。政策制定者和业界有必要认识到,"为服务业的服务"可能是下一阶段经济增长的一个关键。

张捷:对于珠三角来说,结构转型的目标不是放弃原有的制造业优势,而是用现代服务业来提升和包装传统制造业,创建自有品牌,走"第三意大利"的道路,由"世界工厂"变身为"世界设计室"和"世界名牌原产地",以高档品牌的文化价值空间来消化成本上升的压力。在这方面,融汇东西方文化、富含多元价值观的香港拥有天然优势。粤港澳需要在CEPA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合作,促使三地的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向产业融合和制度融合的方向演进。(吴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