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境外媒體稱,中國的工業經濟11月實現強勁增長,助長了外界對于政策制定者將把重心轉向控制債務增長的預期。
經濟轉強緩解擔憂
據英國《金融時報》14日報道,強勁的房地産市場和政府基礎設施支出在下半年提振了中國的制造業,緩解了全球對于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將出現“硬著陸”的擔憂。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上周表示,今年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有把握較好完成。
報道稱,11月,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2%,工業生産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3.3%,這是該指數5年來最大漲幅。強勁的經濟數據爲中國央行提供了一些空間,使其能夠轉向應對債務上升的風險。
瑞士財經網站12月13日刊登《2017年中國經濟——穩定與改革》一文稱,中國經濟明年將面臨巨大挑戰,其中包括資金外逃的潛在威脅和金融體系的不良貸款。但是總體來看,中國經濟在慢慢發揮作用的經濟改革的支持下有穩定和增長的迹象。
文章稱,2016年對于世界和中國來說都是事件多發的一年,現有的政治經濟態勢被推翻,新的迹象慢慢顯露。發生在中國的最重大事件包括經濟和金融市場的穩定,目前政府針對經濟結構性問題采取了有效措施。在金融市場方面,股價穩定或略有上升,人民幣在可控範圍內貶值,金融市場開放程度逐步提高。
深化改革引導預期
接下來會怎樣?文章稱,一方面,2017年北京將爭取經濟足夠高的名義增長。另一方面,經濟模式必須繼續向高價值(技術)産品生産和促進消費轉型,在短期內這將遏制實際經濟增長。與經濟改革相一致,迄今爲止對增長十分重要的基礎設施投資有所下降。因此,預計經濟增長將進一步放緩到一個更可持續的水平。如果景氣狀況落後于北京的預期,新的財政或貨幣刺激政策可能會立刻跟上。
文章稱,2017年在華投資的前景也大有可爲,企業領域的改革可能會顯示出積極成果並促進利潤增長。金融市場的不斷開放和很多中國企業具有吸引力的估價爲謹慎和目光長遠的投資者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投資機會。
據路透社13日報道,中國11月經濟運行數據再次證明第四季度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增長:工業和投資增速持穩,消費增速則在“雙十一”的帶動下創年內新高。不過,持續回暖的內需基礎並不牢固,隨著房地産調控政策的負面效應在明年上半年顯現,中國經濟可能會重現疲態。
報道稱,上周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明年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分析人士預計,明年除繼續推進改革之外,穩增長仍有必要,經濟目標可能定在與今年相當的水平。就政策而言,財政赤字還有進一步提升的空間,貨幣政策料將維持中性。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研究員王軍表示,從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看,明年的重要任務是“三去一降一補”(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杆、降成本、補短板),增長目標會定得比較實事求是,在6.5%左右,或者6.5%到7%之間。不過他也指出,明年有條件也有能力在需求端穩增長,主要靠財政發力,如基礎設施建設、PPP(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擴大赤字率和減稅都有空間。
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在新聞發布會上說,下一步,應該繼續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爲主線,適度擴大總需求,引導良好發展預期,促進國民經濟平穩健康發展。
不過,不少分析人士表達了對經濟下行壓力未消的擔憂。海通證券的姜超等稱:“展望2017年,地産和汽車兩大需求均有較大下行風險,而去全球化使得外貿存壓,因而經濟下行壓力將逐步顯現。”
逆風陣陣面臨挑戰
另據香港《南華早報》13日報道,中國舊的經濟引擎——投資和生産依然表現良好,但是分析家們將關注重點轉向了政府主導投資的可持續性、美國當選總統特朗普執政後的貿易不確定性和明年金融的脆弱性。
中國國家統計局13日稱,11月份中國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速略有加快,達6.2%,全國固定資産投資1月至11月同比增長8.3%。由于“雙十一”,上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名義增長10.8%。
報道稱,然而,這些數字未能讓市場投資者高興,也未能讓分析家放心。一方面,中國政府不能放松貨幣政策,因爲那會加劇資本外流和人民幣貶值;另一方面,中國承擔不起緊縮銀行信貸或切斷財政支持以使增長大降的風險。
渣打銀行中國區首席經濟師丁爽說,“特朗普出任美國總統、英國啓動脫歐程序以及歐洲一些大國的選舉”將在2017年給中國“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
(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