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木偶戲。資料圖片
【亞太日報訊】阿凡提、孫悟空、花木蘭等經典木偶形象曾經伴隨一代代人的成長,《嫦娥奔月》《真假孫悟空》《天鵝湖》等傳統木偶戲如今人氣依舊不減。彈指一動,木偶仿佛被注入靈魂活了起來,木偶製作師,就是這幕後的英雄。
6月15日至8月15日,由中國國家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中國木偶皮影藝術學會聯合主辦,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承辦的全國首個木偶製作人才培訓班在揚州舉辦。“與其說是培訓班,不如說是業內高手的交流和切磋。”
2006年,木偶戲成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木偶製作師卻是一個鮮有人問津的職業,全國從事木偶製作工作的僅有百餘人。據揚州市木偶研究所所長戴榮華介紹,木偶製作複雜而考究,需要根據不同劇目來定制木偶的設計和機關,木偶製作至今無法由機器代替,是一門純手藝活。“不少人幹不了多久就轉行了,年輕人對木偶戲又不太感興趣,木偶製作技藝的傳承面臨重重危機。”戴榮華說。
此次木偶培訓班的學生中,年齡最大的已55歲,最小的還未滿25歲。中外木偶製作名師講解了木偶造型與製作、當代木偶製作新趨勢與技術變革等實用課程,學生們承諾畢業以後繼續從事木偶製作工作。
“只因熱愛,就堅持了下來。”四十多年來,封保義從未離開過他心愛的木偶行業。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杖頭木偶的傳承人,封保義歷時三年多,撰寫了中國首部杖頭木偶製作技藝的專著《杖頭木偶製作技藝與傳承研究》。“寫木偶製作的教材就是想讓這門技藝不要失傳。不過我認為,木偶製作應該是一門不斷變化的學問,要讓木偶得到現代人的喜愛。”封保義說。
這次木偶培訓班裏被討論最多的就是木偶之“變”:如何運用新材料製作既輕巧又便於操控的木偶,如何引入兒童喜愛的卡通人物編排新劇,如何設計出各類機關讓木偶的面部做出更加豐富的表情……
“不可否認,木偶戲經歷了低谷,但現在它又以新面貌重新回歸了。”戴榮華說。在揚州,《火焰山》《悟空降妖》等新劇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家長和孩子走進劇院。此外,不少木偶還走齣劇場,成為露天表演中的“主角”或者孩子們手中的玩具。
“人們往往把木偶看做傀儡,可我覺得它是有靈魂的。”來自四川木偶劇院的趙慶說。他從事木偶製作已經有17年了,父母也均是木偶劇院職工。趙慶小時候的玩具全都是父親用廢料做成的偶人,這些偶人也成了趙慶的一個個朋友。
在趙慶眼裏,父親對工作的要求十分嚴苛。“每當父親完成了作品,平時不茍言笑的他也會笑得那麼開心。製作出的木偶不僅僅是一件藝術品,更是情感的傳遞者。”趙慶回憶。
國際木偶聯會中國中心秘書長唐大玉說:“‘偶’的誕生最早是用於殉葬,這也代表了‘偶’就是人的化身,其中寄託了人的喜怒哀樂。如今,人們表達情感的方式更加多元,但木偶依然是一種很好地表達形式。只要有情感和靈魂,木偶和木偶戲就不會過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