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太日報訊】(記者韓潔、安蓓、張紫赟)中央政治局日前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提出確保實現今年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確保實施“十三五”規劃良好開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把握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釋放的重要信號,落實好會議部署的各項任務,對於確保實施“十三五”規劃良好開局至關重要。
經濟大勢:“雙中高”趨勢出現 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
截至10月29日,除西藏、遼寧、黑龍江三省區外,全國已有28個省區市公佈了前三季度經濟增長數據。其中,除山西GDP增長4%、北京和上海與全國經濟增速持平外,其餘25個省份經濟增速均高於全國平均水準。
令人關注的是,經濟面臨較大下行壓力的東北地區也呈現企穩態勢——吉林省前三季度GDP增長6.9%,自2014年一季度以來首次超過全國平均水準;黑龍江前三季度GDP增速有望和全國持平,前兩個季度均負增長的遼寧預計會有所好轉。山西省經濟增速也比上半年的3.4%出現回升。
“從各地經濟來看,雖然分化的特徵仍然明顯,但各省份之間分化不斷擴大的趨勢正趨於緩和,東北、山西等此前遇到較嚴重困難的地區,經濟進一步下行的勢頭有所緩和,開始向好的方向發展。”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說。
地區經濟出現的變化,在全國經濟走勢中得到印證。今年以來,儘管經濟運行中的矛盾和問題仍然較多,但我國經濟增速連續三個季度保持在6.7%的水準,凸顯了一個“穩”字。
“L型增長態勢進一步清晰,前三季度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經濟運行保持了中高速平穩增長的勢頭。”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院長劉尚希說。
經濟增速穩定在中高速水準的同時,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不斷提升,經濟結構正逐步發生變化——
前三季度城鎮新增就業1067萬人,提前完成全年預期目標;服務業佔GDP比重52.8%,繼續“領跑”經濟增長;最終消費支出對GDP增長的貢獻率為71%;區域經濟版圖中,部分轉型較早的省份經濟活力明顯增強……
“目前環保類市場需求快速增長,公司第三季度銷售額和訂單合同金額已經超過前兩個季度的總和,第四季度也很樂觀。”蘇州諾聯芯墊資科技有限公司合夥人俞驍說。這家研發生產工業安全氣體感測器的創新型企業,去年銷售額20萬元,今年前三季度銷售額已近百萬元。
“正如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所判斷,當前經濟發展的新常態特徵更加明顯。”張立群說,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新舊動能轉換、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的步伐不斷加快,這既是經濟發展的規律性體現,更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適度擴大總需求政策共同作用、各領域改革深入推進的結果。
關鍵出路:把握“拐點”時機 結構性改革更待發力
去產能大的背景下,近期鋼鐵煤炭行業出現暖色。
10月中旬,國內市場的鋼材和煤炭價格比年初分別上漲了30%和50%以上。鋼鐵協會會員企業盈虧相抵,去年前八個月是凈虧損,今年前八個月則實現利潤214.7億元,同比扭虧增盈393.5億元;1至8月規模以上煤炭企業也實現利潤224.8億元,同比增長15%。
“隨著經營效益逐步好轉,鋼鐵煤炭企業融資環境有所改善,現金流緊張、安全投入欠賬、欠發緩發工資等深層次矛盾都得到較明顯的緩解。”國家發展改革委副秘書長許昆林說。
鋼鐵、煤炭行業的好轉帶動了工業景氣的回暖,也印證著今年以來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成效——
截至9月底,鋼鐵和煤炭去產能均已完成全年任務的80%以上,商品房待售面積連續7個月減少,產能和庫存下降引導市場預期改善,降成本增強了企業信心,補短板拉動有效投資,去杠桿路徑明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效應初步顯現。
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的重大創新,也是適應國際金融危機發生後綜合國力競爭新形勢的主動選擇,是適應我國經濟發展新常態的必然要求。
新常態下,我國經濟運行仍面臨一些風險隱患:
世界經濟依然低迷,出口面臨的不確定性較強;地區、產業、企業之間發展更趨分化,資產泡沫和金融風險在局部積聚;穩就業壓力大;實體經濟困難較多,民間投資增長乏力……
“繼續堅持適度擴大總需求,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中央政治局會議的這一表述,釋放出結構性改革將進一步發力、攻堅克難的堅定決心。
“中國經濟正處在增速換擋的拐點附近,把握住這個拐點,實現中國經濟平穩進入中高速增長的軌道,需要兩個條件:一是經濟增長水準要穩住,二是經濟增長模式要轉變。”張立群說,當前既要精準穩需求、穩增長,更要著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斷鞏固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基礎,提高增長的含金量。
政策落地:要“深化、細化、具體化” 創造良好發展預期
推進結構性改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難以一帆風順。目前正是改革攻堅關鍵時期,改革大的方向和任務已明確,關鍵要確保落地,防止改革空轉。
“要深化、細化、具體化政策組合,加大工作落實力度”——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對“收官季”經濟政策組合拳如何發力,提出更高要求。
解決經濟問題,關鍵要把好脈、用準藥。政策組合拳“三化”要求的背後,意味著各項政策要有的放矢,精準施策。
要有效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要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要落實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各項任務、要創造良好發展預期、要鞏固投資有所企穩態勢、要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遇到的問題、要做好安全生產工作——此次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7個要”,為當下經濟工作指明瞭具體方向。
“‘7個要’背後蘊藏深意。”九州證券全球首席經濟學家鄧海清說,如貨幣政策部分,此次強調“在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的同時,注重抑制資產泡沫和防範經濟金融風險”,印證貨幣政策的重心切換。
中國社科院財經院綜合經濟戰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紅駒認為,四季度貨幣政策的重點,應主要針對局部地區房地產市場的泡沫,通過放慢住房貸款增速來控制房價上漲速度。同時,針對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貶值壓力,應保持國內市場預期基本穩定,減輕人民幣貶值壓力。
在注意到貨幣政策重心轉向的同時,專家分析四季度財政政策將在“穩增長”上發揮更大作用。
“調研發現,積極的財政政策在具體落實中存在很多錢花不出去的問題,導致政策效果打折扣。”劉尚希說,此次會議提出積極的財政政策要更“有效實施”,意味著改革要在重塑體制機制和治理結構等更深層面大膽突破。
“上面一根針,下面千條線。當前,部門各種專項資金仍然太多,資金難以統籌合理使用,影響了政策效果。”劉尚希說。
“處大事貴乎明而能斷。”2016年即將收官,當前必須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中央對形勢的最新判斷、對任務的部署上來,堅定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決心,加大工作落實力度,創造良好發展預期,增強發展自信心。全社會要共同行動,一鼓作氣乘勢而上,確保實現“十三五”良好開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