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遮风避雨的屋舍,一群相亲相爱的家人,一份互相牵挂的亲情……这是多数人所拥有的“小确幸”。
2007年至今,来自浙江瑞安的24名失去父母的孤儿或困难家庭的孩子,先后走进当地“幸福一家”,在这个“避风港”中休憩成长,也在这里收获了“平凡”的幸福。
虞海河一家与“幸福一家”孩子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无畏流言困苦 但求无愧于心
“幸福一家”由瑞安市塘下镇双桥村村民虞海河一家创办。
2007年8月,当第一批8个孩子走进这个陌生的家庭时,虞海河的两个儿子,大的不过9岁,小的才8个月。
“自己儿子才这么小,还去抚养别人的孩子?”
“肯定是作秀,谁会做这么傻的事情!”
一时间,当地议论纷纷,很多人都不理解。
面对流言蜚语,虞海河的妻子戴其丽说:“我从没要求孩子们给我回报,也不管外面怎么评论我们,我们只按照自己的内心去做事。”
虞海河(右二)和戴其丽(右一)。受访者供图
从小家庭突然变成了大家庭,最初的一段时间,戴其丽过得很辛苦:白天,她需要帮丈夫打理厂里的事情;晚上,在家和婆婆照料这8个孩子的生活起居及作业;夜里,还要照顾不满周岁的小儿子……
身体和心理承受的双重压力,差点击倒了戴其丽。经过深思熟虑,她狠下心,把小儿子送回娘家抚养,将更多心思花在了照顾“幸福一家”的孩子们。
“保证孩子们人身安全,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才是最重要的事情。”戴其丽说。
今年69岁的郑美香是虞海河的母亲。在孩子眼中,郑美香特别慈祥,也特别宠他们。
这些年来,郑美香几乎包揽了煮饭、洗衣、拖地等家务。虽然戴其丽夫妇都会交代孩子们,自己的事情尽量自己做,整理好寝室里的东西,早上起床自己叠好被子,但是孩子们上学后,郑美香就会进寝室默默收拾整理。
郑美香说:“孩子们上学念书已经很吃力了,舍不得再让他们干家务活。我累点就累点,没事。”
2018年,“幸福一家”来了位新成员小莲(化名),就读一年级。小莲安静乖巧,但有个坏习惯:夜里尿床。
孩子们围坐在餐桌旁吃饭。受访者供图
“尿湿的棉被必须要洗,又不好放洗衣机里洗,只能手洗。”那年冬天和次年春天的清寒早晨,郑美香为小莲洗了数不清的被褥。为了帮她改掉尿床习惯,郑美香煲骨头汤、煮红糖鸡蛋给她增加营养,夜里起床提醒小莲上厕所。
终于,小莲的尿床习惯改掉了,郑美香却累得倒下了。2018年8月、2019年12月,她因劳累过度两次晕倒在家。医生交代要好好休养,但她仍念叨着:“孩子们还小,他们还需要照顾。”
给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个“家”
之所以想要创办“幸福一家”,虞海河说是源于他的成长经历。
在虞海河还未记事时,他的父母就远赴外地养蜂,将他寄养在外婆家;3年后,因养蜂亏了钱,这个本就困难的家庭一下子变得一贫如洗,一家人只好住进由猪圈改建的石屋……
虞海河14岁时,他的父亲因病去世。累累的负债、生活的重担,一下子落到了孤儿寡母的肩头。为此,他的母亲靠磨豆腐维持生计,虞海河不得不辍学回家,跟着木工师傅学艺……
虞海河清楚地记得,在最困难的日子里,亲戚、朋友、同村人向他们伸出了援手。
“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也许就没有现在的我。”在亲友接济下长大的虞海河,深刻体会到那些失去父母或家境窘迫的孩子对幸福的渴望。
十几年前,经营着一家小工厂的虞海河,手头有了一些积蓄。他和家人商量,想要尽力去帮助社会上的困难群体。
“孩子是社会的希望,是最需要关心和爱护的群体。如果没有人及时去帮助他们,也许他们将无法拥有光明的未来。”虞海河想,要给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们一个“家”。
虞海河给孩子们切蛋糕。受访者供图
“我会做到做不下去为止”
寒来暑往,一晃十三载。“也有难的时候。”虞海河说,但他从没想过要放弃。
时至今日,“幸福一家”已有了24名“兄弟姐妹”,随着孩子们渐渐长大,有一些孩子已经离开,目前仍有5个孩子住在“幸福一家”。
“幸福一家”孩子多的时候,一年需要几十万的开销。瑞安市慈善总会、瑞安心馨公益俱乐部等社会爱心人士也时常关心这些孩子们,给他们送来一些爱心物品。
实际上,让虞海河感到最难的,是帮助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成绩。“孩子们来自不同的家庭,其中不乏个性比较散漫的。”遇到比较难教导的孩子,虞海河只能一次次找其谈心,“他们常常‘左耳进、右耳出’,但说了总比不说好。”
虞海河教育孩子要好好学习。受访者供图
在虞海河家里,有几扇门上有着明显的修补痕迹。
“有的孩子觉得命运不公,情绪难以排解,有时想要发泄一下,门也被踢坏了好几次。”虞海河无奈地说,“但孩子毕竟心理还不成熟,等他们长大了,就懂事了。”
2012年,“幸福一家”的一名“女儿”有了自己的孩子,这让虞海河触动很深。“好像我们的辈分一下子升级了。”他笑言,看到这些孩子成家立业,有了明确的未来,终于可以放心了。
看到孩子成家立业过的幸福,虞海河夫妇十分欣慰。受访者供图
已经离开“幸福一家”的“兄弟姐妹”时常会相约回到这里,烧上一桌子好菜,聊聊家常,重温成长的岁月。
曾在“幸福一家”住了6年的晶晶(化名),现在逢年过节都会回去看望“家人”,她说:“当自己有了孩子成了母亲后,才深刻体会到阿婆、阿姨、叔叔的大爱、无私。”
虞海河及其母亲、妻子十几年如一日的善举,也感染着虞海河的两个儿子。
“妈妈,他们也有错,你怎么只批评我”“妈妈,你带他们出去玩,却把我丢在家里”“妈妈,我好像不是你的亲生儿子”……早几年,戴其丽经常被儿子“投诉”。
“今年,老大已经参加工作了,小儿子上初一,他们都理解了我们,并打心底里把这些孩子当成了自己的兄弟姐妹。”戴其丽笑着说,这是她最为欣慰的事。
戴其丽(左一)和孩子们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幸福一家”,正如其名,不仅给了24个失去父母的孤儿或困难家庭的孩子以“幸福”,也让虞海河一家更能体会人生的意义。
“我会做到做不下去为止,只要我的能力许可,还有孩子需要帮助,我就不会停下来。”这是虞海河许下的诺言。
作者:潘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