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為現代化國際大都市,依然還保留著一些都市裏的鄉村,稱為“圍村。正月裏,圍村裏的人們祭祖、吃盆菜,為新添的男丁點上紅燈籠,種種儀式,沿襲了華南地區盛行的許多中國傳統。新界大埔頭圍村,村民們就保留了很多傳統習俗。春節吃“盆菜就是其中的代表。
大埔頭圍村村民和客人一起享用盆菜宴。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馬年春節的一天,記者慕名來到大埔頭圍村的時候已經是傍晚時分,正趕上當地居民忙著準備當晚隆重而盛大的盆菜宴席。夕陽下炊煙嫋嫋,家家戶戶張燈結綵,一片繁忙與喜慶的氣氛。
大埔頭圍村位於香港北部新界的大山掩映之中,由鄧氏族人興建。新界鄧族為香港原住民五大姓族之一,歷史上原籍江西省吉水縣白沙村。南北宋時期鄧氏祖先來到香港,十三世紀時遷居至大埔,並建立了圍村。二十世紀初興建的廣九鐵路將大埔頭圍村分為老圍和新村。如今,現代化的高速列車不時從村內呼嘯穿過,但一圍一村570多位居民並沒有因為鐵路產生隔閡,反而更加相親相愛,齊心將原住民千年傳統保留下來。
大埔頭圍村村民將製作好的盆菜端出來準備上桌。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今年65歲的鄧興華是鄧氏第23傳人,是新村中輩分較長的老人。他熱情地帶領記者穿梭於圍村的大街小巷,向記者介紹圍村歷史。記者看到,儘管這是香港近60年以來最冷的冬天,但村裏男女老幼的熱情以及製作盆菜傳出撲鼻而來的溫潤和香味,讓外來者一下子就融入其中。
夜幕降臨,大埔頭圍村家家戶戶院子外面支起方桌,擺上板凳和碗筷。各家主人從廚房裏端來一盆盆堆得冒尖、熱氣騰騰的盆菜。
盆菜象徵著來年生活“十全十美、生意賺到“盆滿缽滿,還要家人“團團圓圓。“盆菜選材十分講究,例如花菜就是取其粵語諧音“發財的美好寓意。
大埔頭圍村村民在製作盆菜宴食材——豬皮。 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圖為大埔頭圍村村民準備享用的盆菜。 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鄧興華老人告訴記者,盆菜的起源有好幾個版本,都與香港及華南一帶相關。一種說法是文天祥被元兵追殺,逃亡至現在的深圳一帶。天色已晚,眾將士饑腸轆轆,當地村民同情他是忠臣,用僅存的豬肉、蘿蔔,加上現捕的魚、蝦做飯。因為沒有足夠的碗碟,只好拿木面盆盛菜,將士們圍盆而食。這就是日後盆菜的雛形。
無論起源如何,但有一點始終不變,就是盆菜凝聚了多少代人的溫暖記憶。春節期間,年飯一定少不了傳統節日佳肴“盆菜。離鄉的人們都回家了,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品嘗豐盛且熱氣騰騰的盆菜,一邊閒話家常,其樂融融。
圓圓的大盆內,美食一層又一層的疊放,有“盆滿缽滿、“豐衣足食之意。滿滿一盆菜肴足有9至12層之多。以前村民就地取材,用料多為蘿蔔、芋頭、豆皮、豬皮及豬肉;生活逐漸富足後,村民將墨魚、雞肉、蝦等較為昂貴的食材也加入“盆菜中。當地被稱為“大埔頭廚神的鄧善恒師傅告訴記者,豬肉需要從早上開始燉煮,需要一整天的時間才能燉出所需的味道。烹調盆菜被視為是對廚師的考驗,既要有耐心長時間駐守,又要對火候控制得恰到好處。
大埔頭圍村村民和客人一起享用盆菜宴。 新華社記者李鵬攝。
這一天,大埔頭圍村共擺了300桌盆菜宴席,全村村民,以及他們回鄉團聚的子女和慕名而來的客人共2000多人在一起享受了這傳統的盛宴。一位來自澳大利亞名叫彼得的遊客,受當地的朋友邀請也到大埔頭村專門體驗盆菜宴。他告訴記者,“盆菜宴這樣的盛況非常令人激動,能夠有機會體驗中國傳統風俗並且親眼見到這樣的風俗被一代代傳承下去,感到非常高興!
近年來,香港越來越多的食府開始在農曆春節前後提供現代方法烹制的盆菜產品,除傳統盆菜外,日式盆菜、咖喱盆菜、西式盆菜、素食盆菜等不同口味五花八門、豐儉由人。